疫後旅遊大復甦!台灣觀光業力拚高質感轉型

原文出自【從「海嘯第一排」 挺進「海景第一排」觀光業迎接復甦大商機】,經原著【《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短程旅遊多於長程 估2023年下半恢復疫前水準
曾任交通部長的無任所大使林佳龍表示,從觀光產業擴散出去,涉及食、宿、遊、購、行,是生活產業的總和,也是內需經濟的火車頭,承載國內大量的就業人口。政府已經與產業協作凝聚「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觀光圈及產業聯盟」的發展共識,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未來以觀光為整體目標整合中央與地方等跨單位的資源、鏈結地方的經濟發展,才能創造多贏的觀光效益。
香港宜諾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王劭仁表示,這幾年因大家真的都悶壞了,可以想像全面開放後,海外旅遊的報復性成長;而考慮到價錢與頻率,選擇短程旅遊如日、韓等地一定多於長程旅遊。而觀光產業出現完全復甦、爆炸式成長的時間點,仍將取決於疫情何時能真正像流感一樣。可控的程度要比現在高很多。爆炸式的成長一定會見到,但是預估要完全恢復疫情前的水準,至少要等到2023年下半年之後。
旅行業者指出,從Alpha、Delta一直到最近出現的Omicron,病毒的變異可能成為常態性,短期內也許會造成國境管制重啟,但就長期而言,可能會形成全球共識的防範機制,包含一致性跨境管制流程,以及雙邊國門對等開放原則等。旅客對於旅遊商品的需求也有不小變化,像是國內旅遊意願將受政府觀光政策影響,客製包團更受歡迎等。
由於疫苗護照及出入境檢疫措施趨於嚴格,加上交通、住宿、檢疫等旅遊成本增加,未來旅遊預算提高、團費上漲,以及個人健康管理等,勢必成為新常態,出國旅遊門檻提高不少,觀光旅遊產業也必須為各種狀況提前做好準備。
國內觀光潛力大 疫情催生新觀光模式
台灣一年來自國外觀光客的觀光財約新台幣4千億元,但台灣人一年出國旅行消費就花掉8千億元,逆差高達1倍。台灣的觀光產值也只占外匯收入的2.5%,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平均值10%,顯示台灣觀光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空間。而疫情讓大家出不了國門,如何把這8千億元轉換到國內旅遊?雖然無法全數轉換,但在疫情下為了求生存,這兩年多來也看到政府與業者的努力與用心。
以前台灣觀光業一度對陸客觀光團寄予厚望,但也衍生不少亂象,如景點人潮擁擠或是壓低團價使品質大降,甚至夜市水果攤漫天喊價讓旅客卻步等。但是陸客不來了,疫情又猛力衝擊,在一波汰弱留強後,觀光產業版圖重新大洗牌,雖然業者苦苦咬牙撐著,卻也加速積極轉型,走向精緻與深度,「打斷手骨顛倒勇」,就是最好的寫照。
例如旅行業者龍頭「雄獅」,原本全世界都是市場,但在疫情洗禮下,以集團3,000人之力來拚國旅,催生了美學觀光列車「鳴日號」,以及把台鐵最老火車重新改成觀光列車「藍皮解憂號」等;又如晶華酒店集團雖然等不到商務客,但在積極進行品牌轉型與分眾行銷下,以「城市度假型酒店」的定位出發,推出「郵輪式度假體驗」住房專案,以及「晶華美食到你家」電商平台等,成為飯店產業的創新典範。如果沒有疫情,大概也不會催生出這些新觀光模式。
王劭仁指出,過去2年看到有世界級品牌飯店進駐高雄與台南,包括雄獅集團的鐵道行程;再到北、中、南,甚至到離島,都可以看到政府把不少老宅、老倉庫、小區塊等,以BOT形式釋放出來,讓業者經營文創餐廳等,顯示台灣這幾年雖然有疫情,但趁這個時間點,大家深思轉型的重要性,厲害的行家選擇低點進場投資,之後才有機會享受豐收成果。
從出國旅遊轉為探索在地城鄉,觀光局也適時推出主題旅遊,如2020脊梁山脈旅遊年、2021自行車旅遊年、2022鐵道觀光旅遊年、2023跳島旅遊年,旅遊業者也祭出多樣的深度旅遊,讓民眾體驗在地不同的文化特色,也吸引不少外國部落客口碑行銷。
Image Source:pexels
場景金融銜接 換匯、旅平險線上一條龍
而看好觀光旅遊商機,金融業也應該做好場景金融的銜接,銀行的App都有設計線上換匯的服務,特別是日圓正處於25年來貶值最多,不少「哈日族」都透過線上換匯逢低搶進便宜日圓,以台灣銀行而言,4月底日圓的銷售量較3月中旬前已激增3成,更有些銀行準備與旅行社推出包括換匯、旅平險等一條龍線上服務。
事實上,隨著金融科技與時俱進,也讓傳統的觀光業向前邁開大步。根據調查顯示,對於旅遊數位轉型,民眾最有感的是網路就可以預訂旅遊行程(62.3%),其次是透過行動裝置或電子票券搭乘交通、入住旅宿、進入景區(56.5%),以及透過數位支付直接進行付款(30.2%)。
台灣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進榮就表示,未來是金融科技時代,錢包、消費、旅遊線路都在手機裡,金融科技結合觀光旅遊勢在必行。例如過去中國人出國都是以美元消費,後來則多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支付系統。之後台灣可考慮發展觀光幣等以方便外國人使用。
為了推廣旅遊的數位轉型,台灣觀光發展協會在去年疫情嚴重時,承接政府經費培訓數位人才,像是影片剪輯、手機實境導覽、新媒體數據分析、KOL導遊領隊轉型線上銷售、AR╱VR運用在景點的實際體驗等,已培訓近千名旅遊從業人員,希望能加速旅遊業數位轉型,並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運用。
而晶華集團成為疫情期間全球上市飯店集團少數獲利者,董事長潘思亮表示,響應政府的轉型學習計畫,他趁勢打造晶華集團為學習文化組織,3個月內、200個計畫、10萬個小時,利用「郵輪」概念轉型,讓定位為商務飯店的晶華集團,轉型為適合休閒的城市飯店,改變了晶華的文化,就像重生一般。疫情加速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晶華藉此進入得來速及外帶外送平台,未來將進入雲端廚房、創造數位美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