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印兩國經驗看能源改革:政府處理不來的氣候變遷難題,憑什麼金融機構可以?

大數聚

20220504

22211 Views

原文出自【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已進入新世代】,經原著【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已進入新世代

去年最重要的氣候會議: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英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國家之一,脫歐之後正在重新整理自己的金融地位。目前全球有很多國家都想推動「綠色振興計畫」,投資適當的基礎建設,一方面讓經濟從COVID-19中復甦,一方面促進環保。至於世界各地的散戶,目前則在學習如何用自動化工具進一步調控投資組合

這些因素都能解釋,為什麼2021年的氣候變遷大會除了討論監理和補救措施,還前所未有地開始重視金融。格拉斯哥淨零排放金融聯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將11月3日訂為COP26的「金融日」,並指出加入該聯盟的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已達130兆美元,約占全球GDP的150%,足以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1.5℃以內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環保行動都開始轉向,要求企業自願逐漸採用ESG(環境、社會、治理)措施?某種意義上,這是因為政府的行動成效不彰。最明顯的證據,就是許多國家的央行都沒有在減緩全球暖化,反而讓該國金融業者避開政治風險,以既有的方式繼續獲利。碳排放也一樣,如果能夠統一全球的碳排放價格,當然就能釜底抽薪,但沒有任何國家願意做相應的稅制改革

儘管如此,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影響力還是很大。所有可能影響碳排放的行為,都一定會在某個環節牽扯到金融,所以金融機構一旦願意為氣候而戰,效果一定很可觀。

Image Source:unsplash

電力的代價

COP這類氣候會議,通常都在比較各種發電方案的優缺點,而不是討論誰該動手去採用。在發電方案部分,去年的COP對核能的態度比較友善一些。核能雖然具有零碳優勢,但也有許多棘手的風險,所以過去一直都很具爭議。去年罕見地重新討論核能,也跟ESG的標準有關。

至於燃煤,則無論是碳排放量,還是對人體的影響,都是最髒的能源之一。淘汰燃煤發電是氣候永續的首要之務,不過去年的COP卻出現了一些變卦:中國跟印度到了最後一刻,突然決定把原本的「逐步淘汰」燃煤電廠,改成「逐步減用」燃煤電廠

也許這與兩國之前同時發生的電力問題有關。中國過於宏大的減煤計畫,在2021年11月初造成嚴重電力短缺,而電力的價格上限,以及無法用其他方式由下而上反映電力需求,更是讓相關問題雪上加霜。所以現在中國只能暫時走回頭路,繼續挖煤、燒煤。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