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成長潛力至少2兆元!獲利動能藏在這三大方向裡

原文出自【金融業好還要更好!挖掘2兆元新金礦】,經原著【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傅清源、林士傑
金融業好還要更好!挖掘2兆元新金礦
我國金融機構獲利創新高,顯見調整體質已有相當成果,但「好還可以更好」,金融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新型態具國際戰鬥力的本土人才聚落,透過人才加值創造新動能,衝刺新2兆元產值才能更有底氣。
台灣金融業者努力調整體質已有相當成果,但仔細探究台灣金融業產值貢獻度,其實「好還可以更好」,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金融服務業生產毛額達1兆3,230億元新台幣,台灣金融業產值占GDP的6.74%。相對地,新加坡金融業產值已占GDP比重達15.7%,兩者差距還有8.96%,換算商機至少還有2兆元新金礦待挖掘,顯見台灣金融勞動力的附加價值,未來成長的空間不少。
保險、證券豐收 銀行體質轉佳
2021年整體金融業投資收益大豐收!金融業去年稅前獲利衝至新台幣9,366億元,創下史上新高,年增率達38.7%。以絕對金額而言,依次為保險(4,111億元)、銀行(3,856億元)、證券(1,399億元),但以成長率而言,以保險業居首,年增84.3%,其次為證券業,年增71.97%;而整體銀行業年增僅4%,增幅低於保險與證券。銀行業中以本國銀行表現較佳,2021年稅前獲利達3,370億元,年增243億元,年增率則是7.8%,獲利貢獻度主要來自於利息淨收益60%、金融交易及投資收益25%、手續費收益約15%。
銀行業獲利不特別出色,但體質轉佳,近年存放比雖然創下新低,但資產品質可說是歷年最佳,以本國銀行表現來看,資本適足率14.82%、平均逾放比0.19%,平均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覆蓋率729%,均創下歷史最佳表現。
獲利雖增 但金融產值仍有成長空間
我國金融機構獲利雖屢創新高,但似乎未反映在金融產業的GDP比率上。事實上,我國金融保險業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低於成長快速的香港、新加坡。根據銀行局統計,20年前(2002年),我國金融業占GDP比為7.9%,此後逐年下滑,至2008年金融風暴時最低至6.13%,其後緩慢回升,至2021年第3季約為6.9%。
進一步分析,從2002年到2020年間,我國銀行業GDP占比從5.93%下降到3.84%,而保險業是維持在從1.53%增加至2%,證期業則在0.69%增加到0.9%〔圖1〕。探究銀行業GDP占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存放款利差縮小及打銷呆帳所致。但反觀新加坡,一樣面對低利差環境,其金融產業GDP占比20年來卻從10%,一路成長至逾15%,對於經濟成長的拉抬發揮了積極作用〔圖2〕。
Image Source:台灣銀行家
Image Source:台灣銀行家
新加坡金融機構克服低利差的重要動力之一,在於除了放款之外,提供資產管理與提供整合性金流服務亦是關鍵。銀行業扮演金融中介功能,我國銀行業若要急起直追,能否提供、發掘現有、潛在客戶之多樣化金融需求商機,是未來提升競爭力的重點。
錢淹腳踝 資金運用效率應提升
或許有人會問:台灣錢淹腳目,資金這麼多,台灣金融產值為何成長有限?或許可從最重要的獲利指標:資產報酬率(ROA)及權益報酬率(ROE)來觀察。尤其是ROA代表金融資產的運用效率,以整體產值提升的觀點來看,更具意義。
2021年11月底的ROA、ROE數字分別為0.56%、7.65%,較2020年底略微下滑。事實上,即使與美國或其他新加坡外的亞太鄰國比較,我國銀行ROA與ROE屬於中後段班〔圖3〕,資產負債之規劃運用能力也相對較弱。資金動能大但運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間,對映出台灣金融業「還可以更好」的方向。
Image Source: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