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思考框架打造SpaceX直立回收火箭!馬斯克善用「可變性原則」的關鍵思考

本文節錄自《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一書,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Kenneth Cukier,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Francis de Véricourt,由天下文化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youtube/SpaceX

文/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Kenneth Cukier,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Francis de Véricourt

「思考框架」三大原則:可變性原則

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 SpaceX,就是一家把可變性原則應用得爐火純青的企業。SpaceX 是研發可回收火箭的先驅。可回收火箭一直是航太工程師的夢想,也是科幻小說裡的常見載具。但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航太總署科學家的想法是讓火箭加上機翼,能在返回地球之後,像飛機一樣著陸。當時所假設的限制條件是「火箭的回歸需要靠空氣動力學的升力」。這種想法也就催生了外形類似飛機的太空梭—這後來還催生了懸掛式滑翔機,相關技術是由航太總署的工程師羅加洛(Francis Rogallo)於1960 年前後發明,原本是做為將太空艙帶回地球的方式。

然而,這些機翼巨大而沉重,空氣動力學的升力大小又得視機翼的尺寸而定。機翼愈大雖然升力也愈大,但在發射時也會增加重量、體積和阻力。考量到這一切限制後,最後的太空梭系統是個有問題的折衷方案,需要有一個附加在外的巨大油箱,只能使用一次,而且太空梭主體的滑翔能力也相當有限。航太總署把自己限制在空氣動力學升力的條件下,也就只能想像出很傳統的機翼與降落傘的設計,並相應帶來了所有的缺點。

相較之下,由於各種創新突破(特別是在感測器與運算能力方面),SpaceX 的想像不再限於空氣動力學的升力。雖然也像航太總署以減緩火箭的下降速度為目標,但是 SpaceX 改了方法,希望能重新點燃第一節火箭的發動機,採直立方式降落。SpaceX的想法是:別再管空氣動力學的升力了,就靠火箭的動力吧。這件事的大膽之處,在於需要重新點燃引擎,也得保留足夠的燃料來減緩火箭下降的速度(而且燃料很重,所以不能留太多),並且還得有控制系統讓著陸過程穩定。

太空梭是本身的實體結構十分複雜,而 SpaceX 獵鷹火箭的第一節則是實體結構相對簡單,但搭載了複雜得多的控制系統。而且也是由於科技的進步,才能夠做到如此先進的控制。

Image Source:SpaceX

了解可變限制

祕訣在於:要瞭解哪些限制是可變的。雖然 SpaceX 也接受「火箭降回地球時必須減速」這項設定,但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不是靠機翼,而是使用內建的火箭引擎。正因為 SpaceX的工程師鬆開了其中一套可變的限制,才看到了新的可能,並研發出獵鷹系列的可回收火箭。

像 SpaceX 火箭控制系統這樣的科技革新,就可能讓過去無可改變的限制,開始具備可變性(雖然科技本身也是思考框架的產物)。要選擇改變哪些限制的時候,根據可變性原則,應該要先挑出各種我們能夠影響的要素。如果希望反事實能發揮作用、讓夢想成真,該調整的並不是那些我們本來就該遵守的限制(例如經理手頭的預算,或是主廚能運用的烹調時間),而是調整那些能透過行為或選擇而改變的限制。這樣一來,夢想成為現實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可變性原則並不完美。對於哪些事情可變、哪些又不可變,我們可能會出現誤判。然而這套原則有一個很大的優勢:能讓我們把推理的焦點放在那些我們有能力影響、更改、或塑造的事物上,幫助我們看到選項,採取行動。像是要趕到城市另一邊開會卻又快遲到的時候,我們只會認真考慮該搭地鐵還是計程車,而不會想像什麼很科幻的懸浮列車。對 SpaceX 來說,他們就是認真考慮該用怎樣的工程方案,以減緩下降速度。對以色列指揮官尚龍准將來說,恩德培行動就是必須準備「遭遇烏干達部隊的阻撓時,該如何作戰」的方案,而不會打算在戰火正盛的時候,去說服對方棄械投誠。

Image Source:youtube/SpaceX

為甚麼有了Uber,我們還是乖乖等計程車?

我們常常認為人類的行動具備可變性,那是因為就因果認知觀點來看,我們相信人類具有能動性,也就代表人類能對自己的行動有所控制。同樣的,我們也相信人類的行為是會改變的,而且認為我們能夠形塑他人的行為與行動。我們的思考框架就是會這樣關注著人們的各種行動,而這點是利而非弊。同樣的,如果能注意有哪些限制條件是操縱在我們手中(也就是那些條件具備可變性),也就有助於我們找出調整起來最有利的限制。

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小麻煩。我們或許以為人類的活動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但在做反事實思考的時候,你想像得到的行為改變,多半都還是落在多數人所接受的社會規範以內。像是開會要遲到了,但等計程車的人大排長龍,這時候我們或許比較會想到掏出手機,改叫 Uber,而比較不會想到要直接插隊到最前面。

當然,至少在原則上,社會規範是能夠改變的,而且確實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但在我們的反事實心理實驗室裡,那些反事實卻常常受到約束,我們常會覺得規範都是固定不變的,而且自己無力改變。原因可能出自人類的社交本質:為了合群,就會讓我們不去想像那些會讓自己遭到排斥的行為。於是,我們還是乖乖排隊等計程車。

《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reurl.cc/ZjlgqV

-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emVg7R

- 金石堂 https://reurl.cc/KrO5RR

- 讀冊TAAZE https://reurl.cc/MkMgVn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