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之前:永遠都在施打順序之外?打不到、不能打、不想打疫苗的人該怎麼辦

原文出自【環島故事|「打不到、不能打」疫苗的最後30%人口,清零之前可以怎麼辦?】,本文經原作者 諾諾的醫病故事集 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文/諾諾的醫病故事集
這幾天很有感的看到確診人數連續下降!從低於200、低於100、低於80,我當然也跟你們一樣「選擇繼續龜在家裡」、期待疫情好轉清零。
但必須老實說的是,這次本土疫情很可能「只是第一次期中考」。
你們也知道的,就算這次清零了,也只有神仙才能確定台灣有沒有第二次、第三次疫情期中考。也許直到70%人口都打完兩劑疫苗之前,台灣都還不算通過「疫情測驗」。(來源CDC)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30%的人去哪了?
大家想想,群體免疫是不是要70%人口打完疫苗?那最後是不是會剩下的30%人「從頭到尾都沒打/不能打疫苗?」所以這篇文章就算沒人看,我也一定要寫。
但由於篇幅限制,以及其他防疫小細節前輩都已經寫過了我就不重提,「妳/你能不能打疫苗」我會直接給結論,並會附上來源補充讓大家增加記憶。
也會介紹被傳染絕對同時需要三個要素「較弱的抵抗力」、「較強的傳染源」、「傳染途徑」。有哪些細節要好好把握。
打不到、不能打、不想打
打不到:
1. 在施打的名單中,但無法下床。
我親戚臥床在家的阿公,就屬於「打不到」。
並不是每戶都有個練過身體的孫子,能夠公主抱著阿公阿嬤下樓梯。甚至臥床的阿公阿嬤的插管、體重過重、體力不適合走出大門,那這些長輩就真的打不到疫苗了。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我也很擔心照顧者百密一疏,萬一不小心傳染給臥床病人也會很自責。所以我整理了一些「申請居家打疫苗的方法」。(台北、高雄、苗栗、台中、台南)
而其他未列出的地區可以利用關鍵字「申請 行動不便 居家 打疫苗 到宅接種 + 地名」搜尋。
2. 完全沒在施打名單上面、或排序很後面。
健康的年輕人、很多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家屬就是屬於「太健康了打不到」。(施打順序參考:6/20最新接種對象順位出爐了!)
所以很多醫護人員乾脆暫時都不回家,但同住其實還是可以不被傳染的!雖然依舊有風險但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確診男和家人同住,卻沒有家人被傳染!原來他做了3件事)。
不能打:
1. 被特定疾病所限制的病人朋友。
例如疫苗過敏、藥物過敏,他們想打卻不能打。但我認為疫苗過敏所造成的皮膚癢、臉腫、發燒等等的輕微過敏,都可以用藥物解決。也許可以詢問醫師建議(來源在第二頁)。
而這些人可以打:蠶豆症、三高、腎病、心臟病、使用麻醉藥、血友病、洗腎、中風、癌症、正在化療、標靶藥物、風濕免疫疾病、吃賀爾蒙、吃類固醇。
雖然這些文獻都有醫師背書,但施打前依舊可以問問你的醫師。但若醫師說不能打也別灰心,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
2. 12歲以下的孩子可能也沒有機會打(但今年秋天會有結論)。
因為孩子施打的數據不夠、也因為要把疫苗留給更容易重症的人(來源)。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3. 使用利尿劑、血液較濃稠,小心施打AZ可能容易血栓。(來源)
但反過來說:多喝水即可避免,施打前可以問過醫師。
不想打:
1. 因為害怕發生鄰居與新聞上說的可怕風險。
那就別出門、千萬別去菜市場、刻個印章方便實名制,買個保險降低家裡負擔,然後負起責任寫個遺囑吧!(或者看看這支非常公正無政治色彩的分析影片)
2. 怕痛。
那我就真的沒轍了。我只能說千萬不要打針前吃消炎止痛藥,那會讓疫苗沒效。
總之以上的總總原因,這些人都沒辦法被疫苗保護。
沒辦法被疫苗保護該注意些什麼?
會被傳染絕對同時需要三個要素「較弱的抵抗力」、「較強的傳染源」、「傳染途徑」。
所以有幾個細節你要好好把握:
1. 較弱的抵抗力:優先保護自己,例如分配工作讓其他可以打疫苗的家人負責出門,畢竟沒打疫苗的你就是帶著鋼盔裸體上戰場,直接面對死亡。
2. 較強的傳染源:要求其他同住家人都去打疫苗,畢竟家庭可經不起所有人一起重症。疫苗不是用來預防,是拿來免於重症的(每一支疫苗都辦到了)。這樣一來,就只有你有可能重症而已。
3. 傳染途徑:你需要更簡單好記的防疫方法。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所以以下是做得到的防疫方法。
沒打疫苗的防疫方法
沒打疫苗的人,做得到的防疫方法:
1. 家的門口放放一盆「肥皂水」。
我爸說小時候照顧我的時候,都會在家門口放一盆肥皂水。我覺得很有道理:
(1) 因為酒精與漂白水都會揮發,放久了濃度不對效果就差。
(2) 當手沾滿肥皂水,下一步絕不可能會去亂摸小孩的臉或玩具或門把,鐵定就是去洗手了,多棒。
(3) 漂白水揮發後,遇到肝腦發育還沒完全的小朋友破壞性有點大,這也是我不喜歡的地方。
(4) 更新:酒精與漂白水對皮膚太刺激會誘發汗皰疹,但肥皂水不會,所以我爸媽也換了。
總之,請同住家人一回家就做好最大的「與外界隔絕」防疫,我已經建議了很多我的病人這麼做,還不錯吧!
2. 減少出門次數、乾脆教長輩使用上網採購。
(1) 如何減少出門次數可以看這兩篇文章:青壯年才能幫台灣一把?五件做得到的實際行動、出門買夠常備藥避免「群聚看診」。
(2) 讓長輩練習使用上網採購,就跟「學怎麼看韓劇」一樣,只要讓長輩發現好處,15分鐘就學會了相信我。我建議可以從「哪個網站買OO最便宜」開始練習。
這也是為什麼我媽比我還會用LINE。
最好是不出門、累積一次一起出門,或者讓其他可以打疫苗的家人負責出門。人類已經打敗過好幾次瘟疫了,請忍著點,疫情遲早就會結束。
Image Source:EC Times(示意圖)
3. 負起責任:寫遺囑,買保險。
(1) 如何寫遺囑可以看這篇:前幾天,我和爸媽一起寫遺書。
(2) 而「買保險」就需要另外寫一篇文章了,我建議買下這本書《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還有這本書《錢難賺:保險別亂買:第一本教你買對的工具書》。 我看完就馬上改我們全家人的保單。而上述兩本書的買保險邏輯很像,也因此請妳絕對不要在念書之前就直接問業務要買什麼,除非妳可以接受保險費用太高。(原因在此)
*
文章又不小心太長了,而其他防疫小細節大家都很習慣了我就不講了,也因此很歡迎大家留言問問題、或提供更多「做得到」的情報!我會隨時上來更新、並且成為未來環島演講的題材資訊。
同島一命!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資訊給大家(大約4小時),但我相信一定是值得的。記得發揮創意保護自己與家人,就能減少吃很多的藥。
減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