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琪/未來汽車連電池都不需要?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大變革浪潮來襲

文/程琪
自一個世紀以來,由石油作為動力內燃機(ICE)的組合,一直主導著全世界的汽車工業體系。隨著汽車行業逐步對ICE進行優化,提高了汽車公司的生產和銷售模式,更影響了該產業結構和融資方式等。
自1885年第一台現代汽車被發明以來,汽車行業從未像今日出現許多由技術變革帶來的交會點,不僅涉及了能源、通訊、電機等諸多行業。隨著汽車多元化也帶來了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共享化等新四大浪潮的開啟,也讓汽車行業迎來百年大洗牌的黎明前夜。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面對行業百年大變革,傳統石油內燃機汽車之路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各國唯有透過「換道超車」方式,有效利用政策與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才得以突破。
2019年全球新能源行業上演「冰與火之歌」
早在1975-1976年,美國國會上通過了《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究、開發和示範法案》,該法案促成對燃料電池、電動機和電池,以及其他電力傳動技術的大量投資。
1990年,通用汽車公司正式推出了第一款電動車型EV1,更是首款美國的商用電動車型,不僅是ICE中的一個新裂縫,更是打破傳統汽車行業發展現狀的創舉。
發展至2019年,全球新能源行業出現劇烈分化變動。一方面,巨頭汽車企業出現了大量裁員消息,包括通用、福特等車企之外,另一方面,不少企業進行合併,藉由傳統車企「抱團取暖」方式,推動汽車銷量。例如,義大利FCA和法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寶獅雪鐵龍集團合併,並於2021年1月份已提前完成,Stellantis集團正式成立,並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
變革趨勢一: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車勢力崛起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勢力崛起,以及互聯網、半導體等科技巨頭跨界進入,重塑了整個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更重構了產業核心價值鏈,部分OEM在未來可能變成了代工廠,而未來汽車產業的核心價值可能將不再是發動機、車身等,而是轉為電池、晶片、車載系統、大數據等。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改變了傳統的銷售和行銷模式,以提供獨特的客戶體驗為核心競爭力,到2020年,特斯拉已成為了美國汽車行業中最有價值的企業。
自2021年以來,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趨勢持續再加速,從大眾汽車、福特、通用等汽車廠商的加入後,VOLVO也正式於今年3月份宣佈將全面向電動化邁進,目標至2030年成為”全電動化的汽車公司”,並預計在2025年實現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各佔公司全球銷量的一半,由此也透露出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增強。
隨著這些傳統車企不斷地釋放出要加速變換到電動車賽道,特斯拉作為行業領頭羊的競爭壓力也日益增加,從2021年初的收益表現上來看,約為-3%,相較於大眾、福特和通用汽車的電動車正向轉換效益則是有明顯差異性。
Image Source:KPMG《2021 Place your billion-dollar bets wisely》
雖然電動化市場有一定量需求,為了實現企業股價上漲目標,各大車企紛紛提速電動化進程,並預計在2030年迎來目標實現,然而在未來10年的時間中,是否能夠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趨勢變革二:世界大國加速電動化的轉型
當今歐洲、日韓等先進國家政府紛紛支持並加速電動化的轉型,透過頂層設計與汽車行業自下而上的推動電動化轉型。
例如,2019年4月,歐盟發布史上最嚴厲的碳排放標準《2019/631文件》,政策一出,便促使挪威、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設定了燃油車禁售時間分別為2025、2030、2040、2040、2040年,發展新能源汽車成唯一出路。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也早在十年前投入發展新能源汽車領域,經過十年的規劃與培育,更是具備一定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同時加速推廣消費市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急需補齊發展的短絀,將先發和規模優勢轉化為技術和品牌優勢。其中,在2019上半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售56.3萬輛,全球市場份額達到56.9%,甚至遠高於歐盟的20%,同時三電系統、充電基礎設施等產業鏈配套也初步形成,加速擴大應用。
Image Source:KPMG《2021 Place your billion-dollar bets wisely》
多元化汽車產品屬性,變身智慧化移動終端
新能源汽車是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以此形成具有新技術與新結構的車輛。
隨著汽車產品屬性更加多元,在軟體、硬體設備部分也正快速升級中。硬體方面,發動機將由電池、電機和電控逐漸取代,帶動了汽車動力來源迎來大變革,以及智慧聯網將提升對整車感知、交互和決策的研發需求,包括感測器、晶片等都將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另外在軟體方面,未來也將由分布式結構朝向集中式架構進化,不僅要實現硬體標準化,也要實現軟體可重複開發利用性,以大量減少內部浪費。
此外在服務與生態方面同樣帶來了新變革。智慧網聯汽車可在生命週期內透過空中系統進行更新應用,而透過界面交互也將賦予汽車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應用入口——如,無人駕駛汽車,車聯網技術可使汽車24小時與公司、家、公共設施相連,實現遠程控制。
除了電池技術和生產價格等基礎設施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外,供應鏈和生產能力也可能是制約因素。在2020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一些車企就推遲了電動車相關計畫的推動,直至2021年,汽車行業也正面臨著晶片短缺的巨大壓力。
為促進台灣經濟持續發展,新能源汽車也作為新興智慧產業的重點領域之一,引領本地市場積極發展服務產業、綠色能源相關產業以及知識產權應用等方面。未來在全球化市場需求中會出現多種燃料的組合,而電池將不是未來唯一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