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比老人更寂寞!造成七、八年級生孤寂感的「邪惡力量」是什麼?

本文節錄自【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一書,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由商周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文/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2014年,一名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的32歲女子死亡,當時她的車撞上一台回收卡車。那時是早上8點33分,寇特妮.桑福德(Courtney Sanford)開車去工作。寇特妮在開車時以手機自拍,並在臉書上更新一則貼文,是關於她聽到一首菲伊瑞(Pharrell)的歌時有多麼開心:「這首愉悅的歌讓我好高興。」一分鐘後,當局接到報案電話。警方發言人表示:「在數秒之內,一條生命終結了,只因為她要通知一些朋友她很高興。」

寇特妮為何要一邊開車一邊自拍並更新自己臉書的原因,我們只能猜測,但在那個當下,分享自己的情緒「狀態」對她顯然極其重要。我沒有要推斷這個案例的心理意圖,不過儘管法律禁止開車時使用手機,但許多人仍會在路上駕駛時傳簡訊或自拍。光是在2011年,與手機有關的「分心駕駛」(distracted driving)在美國就導致385人在馬路上喪命。在涉及15到19歲駕駛的致命車禍中,21%與手機有關。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這個故事有許多不同層面,都與寂寞感及與其相對的連結感或歸屬感有所關聯。這跟讓年輕人特別有連結感的手機有什麼關係?讓人做出草率或危險決定的錯失恐懼症又是什麼?瞭解人們對手機及社群媒體的複雜情感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某些人而言,不論出於什麼原因而無法連結,都會導致強烈的焦慮、憂鬱和極端想法。

錯失恐懼症已經與寂寞感格外緊密,也跟一系列與缺乏歸屬感、社會認同、肯定有關的情緒狀態連結在一起。錯失恐懼症被定義為「不斷擔憂他人可能因為某件自己缺席的事而獲得有意義的經驗,其特徵為渴望與他人正在做的事保持連結」。

鑒於社群媒體的慣俗通常仰賴呈現盡可能最好的自我外貌,在社群媒體上保持連結的困難之一,就是其他人的生活可能看起來比自己的好。這種互相比較的特點,是臉書用戶在他人的生活似乎更加成功或美好時表示不滿與寂寞的主要原因。

過量使用社群媒體,是千禧世代寂寞的原因還是結果呢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社群媒體的興起與情感影響

在相對近期的時間,即自2003年起,社群媒體開始蓬勃發展。它們包括臉書等社群網路網站、線上討論與評論網站、影片分享及使用者自創內容的網站(如部落格和影音部落格),以及虛擬遊戲。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消費者而非生產者。在2009年,大約60%的網路使用者會用社群媒體,其中最高比例的使用者介於18到34歲之間

研究顯示了投資精力、時間在使用社群媒體上的各種原因和認知結果(情感、社交、實際的結果)。雖然社群媒體的使用受到文化性、社經性、技術性因素等差異所影響,但社群媒體的個人認知結果卻包括社會資本(融入及突出的能力)、認同形成(同時做為個人目標及社會目標)、心理與情感福祉、生理福祉和行為變化。

線上社交網路的情感尋求,在青少年階段的早期與中期最為強烈,因為它與「幻想性觀眾行為」(imaginative audience behaviour)有關,意指對自我的強烈關注,以及對自我如何被他人(尤其是同儕群體)感知的擔憂。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所謂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會使用網路來發展、維繫線上的社群意識及認同感,他們可能特別無法抵抗負面的認知評判和排斥,如果這些人除了網路之外都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則上述現象會特別明顯。這種現象在情感及社會上都可能導致問題,原因有很多,包括「暗網」(dark web)的存在,以及女孩的身體影像被散布在線上而產生對自尊的負面影響,這兩個問題都跟生活在父權社會的更廣泛挑戰有關。

因此,不意外的是,寂寞感與心理疾病出現在青年人身上的時候,人們往往歸咎於社群媒體。千禧世代的寂寞感已激起了政壇的關注,僅次於老年人的寂寞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一份2008年的研究發現,青年比其他年齡族群更可能感到寂寞。英國廣播公司於2018年進行的「全世界最大的寂寞調查」也顯示,年輕人的寂寞感很顯著。實際上,該調查的結論是:儘管「寂寞老人」是普遍的刻板印象,但其實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寂寞。然而,年輕人的寂寞對社會照護及健康的可見影響較小,這是它較少受到公眾關注的原因之一。

每當處理年輕人的寂寞時,人們都習慣(且或許是自動)連結到社群媒體的使用,以及改變線下關係。由健康保險公司資助的一份2005年的研究顯示,與社群媒體有關的面對面社交關係崩潰,正在加遽寂寞感

社群媒體的使用對於心理、情感、生理上的福祉,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建構關係網路之能力的長期影響,一直是激烈辯論的主題。有人認為,社群媒體降低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及維繫關係的能力,導致暴力行為,並助長肥胖症,使年輕人難以遵循社會認可的行為。在一篇2012年的文章裡,行銷專家馬索.科斯特金斯(Marcel Corstjens)和安德里斯.翁布里斯(Andris Umblijs)將社群媒體稱為「邪惡力量」,他們認為「社群媒體的負面破壞大幅超出了正面貢獻」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常常與年輕人的自尊低落及寂寞感有關。2017年的《富比士》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千禧世代寂寞感的文章。該文做出了結論:缺乏親密友人的美國人數量自1985年已經增為三倍,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特別盛行。

寂寞感有一大部分都與過度使用網路有關,也與其他情感狀態如憤怒、嫉妒、悔恨有關,這些情感狀態常常跟某些社群媒體網站促進「炫耀」行為的傾向有所關聯,該傾向會導致人們缺乏自尊及自我價值。負面感受狀態及社群媒體參與之間有一種循環關係:寂寞及無聊、對生活不滿,反而會鼓勵人們更常使用臉書—用戶被他人孤立的時候尤其如此—這會導致自我實現的負面想法持續累積。在一份2012年的調查中,將近四分之三的青年表示自己有錯失恐懼症。

在美國及英國等社群媒體使用率最高的地區,寂寞感在社會中更為普遍;這並不足為奇,因為總體而言,寂寞感在後工業化的西方世界最為盛行。圍繞著社群媒體的健康與安全顧慮,包括了對網路親密關係的文化焦慮:有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來自於「瞭解」網路上的某個人,或感覺自己是某個線上社群的一份子。寂寞感只是社群媒體病理化效應的一種體現,可包含自尊低落、無法社交、與現實生活社交網路脫節等。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社群媒體的其中一個較少被人探索的層面,就是它對獨處的影響,連帶著實體與社會上的效應。獨處是獨自一人的行為及能力,與創造力及心理健康有關。當螢幕文化變得如此流行,且一個人同時與許多不同的人連結,就愈來愈少人選擇獨處了。對許多青少年而言,他們擁有一面總是散發藍光的螢幕,以及與他人建立虛擬連結的心理、社交、生理衝動。缺乏休息、持續焦躁、睡眠品質低下都可能是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特徵,對他們的福祉有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網路成癮」的流行,這會影響青少年在持續缺乏他人聲音的背景下「自我安撫」的能力。「網路成癮」一詞就跟「臉書憂鬱症」這個相關詞彙一樣,顯示了一種普遍的看法,即社群媒體對個人及社會脈絡都有害,而且是千禧世代寂寞感的主因之一。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3cU5esC

- 誠品線上 http://bit.ly/3tLzfS7

- 金石堂 http://bit.ly/2PmGOjb

- 讀冊TAAZE http://bit.ly/317O5WK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