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勳/華碩小編之亂確定要冷處理?台灣品牌「親中陷危機」早有慘例 該向誰借鏡?

Cover Image Source:Facebook/ASUS

文/李建勳

本月17日在網路社群中出現了一波台灣品牌聲量高峰,觀看近幾年來幾波台灣品牌於網路聲量中忽然間被探討,依照筆者的記憶和搜尋,這些內容多半都不是一件讓企業開心的事件,而本月17日的聲量,筆者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查看觀察到本次事件苦主為我國知名電腦大廠華碩。

▲ 華碩聲量自12/17日開始飆升

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聲量趨勢(分析區間:2020/12/11~2020/12/24)

而整體事件起源於華碩(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玩家共和國」在中國社群上表態華碩(ASUS)是「中國公司」甚至用一些激烈言論回應中國市場,取得中國市場的認同,造成合作方停止合作,台灣方面則造成某方面的品牌印象扣分

▲ 華碩旗下電競品牌ROG

Image Source:Facebook/ASUS

親中危機慘案早有先例

從近幾年來因國際情勢因素,許多經濟歸經濟,市場歸市場的理性訴求反而因為網路社群的發達及網路鄉民的愛國情操(意識形態),造成企業無以挽回的企業品牌危機,筆者還遙想2010年曾為貨真價實的台灣之光宏達電,因董事長王雪紅在中國演講的一段話:「HTC是中國人所創立的品牌…. 」,當下或許冷處理或用其他的行銷手法將風向轉換,時至今日的宏達電是否是一種華碩可以借鏡的啟示呢

▲ 王雪紅

Image Source:Facebook/HTC Taiwan

關於這次華碩事件,網上不乏專業人士討論也不缺公關危機處理專家指點,筆者從大數據軟體觀察似乎聲量探討也慢慢的遞減當中看似船過水無痕,但真的如此嗎?其實對於這類的狀況,筆者比較想知道華碩內部對於網路社群的操作是歸於哪個部門,職等是否到達核心高層,畢竟數位時代下網路族群已非年輕人為獨家,而市場也並非舊有實體般用新聞媒體的渲染下就可以掩蓋些什麼,現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對於網路市場隨時都有危機處理的狀況,並非第一線小編或公關(公關公司)就能處理的,反而要用更即時更數據的方式,來將每一個危機降至最低或直接面對市場的反饋(說明原因或謙虛面對)。

該向誰借鏡?

數位時代下的台灣情勢,企業在中國進行商業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借鏡鄰境的日本的操作,在歷史和大中國情懷下,日企於中國市場也時常會有如華碩本次的社群危機狀態,近期則是全球最夯的電影《鬼滅之刃》也因一些元素而進行上市調整,但日方卻不會顧此失彼的失去本土市場的期待,常言道生意再三言商,若真的需要中國市場,其實並非一昧的符合數位市場鄉民的期許,中美貿易大戰,也先少看美國企業在數位社群如本次華碩事件中引起的小編之亂,其實追根究柢來自於經營高層對數位市場的掌握度不夠和自身熟悉度不足,只能等危機產生後冷處理

▲ 鬼滅之刃也因元素進行上市調整

Image Source:Facebook/MUSE木棉花

筆者最後想與企業經營者分享,若要經營中國市場,有許多前車之鑑,尤以數位時代的網路社群操作,不是迎合就有好的結局,大數據的時代,可以多藉由工具和數據行銷分析師來協助,至少當危機產生時,可以更清楚面對市場。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