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終將成為老人!高齡補助台灣準備好了嗎 面對無可避免的未來我們應該要「如何自救」

本文節錄自【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一書,作者錢世傑 ,由十力文化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pxhere
文/錢世傑
老人的崛起
以前捷運一節車廂只有幾個博愛座,你是否有想過未來搭捷運時,不是藍色的博愛座只剩下幾個。
以前有所謂的敬老票,參觀博物館、動物園可以打個很大的折扣,你是否想過未來參觀博物館、動物園時,老人不打折,只剩下稀少的學子打對折。
走進麥當勞,櫃檯的服務生不是小姐而是75歲的老先生。
或許這種場景早就已經出現在你我的左右,公車、捷運早已經是滿滿的長者,只差椅子的顏色沒有換成藍色。日統客運公司於2017年因不堪一年上千萬元的虧損,加上政府未能補助,決定於2018年取消老人半價優惠票 。畢竟客運公司並非如政府官員口中的功德事業,不能老是虧損,尤其是老人比例逐年上升,一直靠業者自行補助下去,政府該到位的補貼沒到位,小小的客運事業當然也撐不下去。
Image Source:wikipedia
人口結構老化,多年來已經是全民的基本常識,可是政府與社會該如何面對,卻反應相當遲緩,台灣也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將超過14%,2026年很可能衝破20%,成為「超高齡社會」 ;當某種年齡結構的老人過多,將會影響政府政策的正常運作,這句話是怎麼說呢?
一家上市櫃公司,持有15%的股權還未必能掌握一家公司,但持有20%的股權,再收購委託書一下,不需要過半,就能掌握一家公司。未來的世代,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超過20%,選舉時的聲量與影響力也將與日俱增,如果大多數的老人無法靠自己謀生,無法持有足夠的資產,讓自己在壽命不斷延長的未來中安享晚年,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並靠著手中的選票提出整體社會難以承擔的要求,例如老年人的高額補貼、免費搭高鐵等讓社會負擔沉重的選舉支票,這當然會導致年輕世代的不滿,將成為「世代對立」。
1,245元的計程車資
搭錯車的老爸
一大早,正開車上班的途中,拐個彎就可以來到辦公園區,忽然電話聲響起,一看是安養中心的來電,心想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失蹤、不吃飯、吵架?
接起了電話,對方傳來了長照員的電話:
「錢先生,你父親一大早搭錯車,跑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了,那邊的替代役男有其他的工作,等下車子到了北榮沒辦法陪伴你父親一人,現在是否可以來開車載你父親回來?」
「沒問題,我立刻過去,但要怎麼與替代役男聯繫?」
「我幫你問一下替代役男的電話跟現在的位置?」
「好的,麻煩妳了。」
(電話掛斷中,心中充滿了忐忑不安,過一陣子電話又響起…)
「錢先生,等下到了北榮,我請替代役男叫一輛計程車把你父親送回桃園,你就不必跑一趟,這樣子安排好嗎?」
心想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我也不必再請假,花很長的時間跑一趟,連忙回答:「好的,沒問題。」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一切順利,父親平安回到安養中心,自己戲稱老爸一大早執行了迷航之旅,只是單程1,245元計程車資。這一筆開銷可能是一般勞工的單日所得,不可謂不大,可是權衡得失,又屬於不得不花的費用,這讓我想起,這幾年老人數目將快速暴增,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能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或許有人會說怎麼不讓父親自己搭公車回到桃園?
會提出這種疑問的朋友很少,但也不能說沒有,聽到這樣子的質疑有時候很無奈,曾經走失在安養中心附近一公里的老爸,完全無法判斷東南西北,餓著肚子來回在車流穿梭的馬路旁走著,直到隔壁安養中心的警衛發現,才順利回到了家。對於一位已經輕度失智的老人,如果讓我父親從台北榮民總醫院搭車回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順利回到桃園啊!
計程車接送的市場規模
2026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老人占20%的人口比例,相較於2018年才14%的「高齡社會」,預計只花8年的時間就能達到世界前幾名最老化的國家之一。
大約是72歲以上,將會邁入需要照護的年齡,依據國發會人中推計的統計數據,2020年72歲以上接近為190萬人,佔8.04%,可是2026年,將來到266萬人,佔11.3%,更遑論2065年,520萬人,佔29.9%,幾乎是每10個人就有3位是72歲以上的老人。
▲ 圖表:72歲以上老人人數未來預估圖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目前政府提供的老人接送服務,並不是那麼方便,不但要提早預約,可能還要達到幾人才願意出車以降低成本;相對而言,計程車就比較彈性,只要有錢就可以出車,而且是點對點的服務,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且少子化無人照顧的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選項之一。
讓我們來算一下這一個市場的規模,2026年266萬的72歲以上老人,如果以年度有10%使用計程車的服務,每月兩次,一年的服務次數為24次,總使用人次為:
266萬*10%*24=638.4萬(人次)
接著來評估每次的服務價格,主要有計程車資與陪同費用,假設2026年的陪同費用為每小時200元,4小時計算800元;此外計程車資來回大約是500*2為1,000元,總計1,800元。
6,384,000(次)*1,200(元/次)=76.58億元
這算是少數會成長的營業項目,將會逐年擴增,預計2065年將會來到150億元的規模。這也難怪台灣大車隊(股票代號:2640)提出「陪同就醫服務」,以其計程車同業市場規模佔20%,以及每次服務公司抽10%的費用來計算:
76.58億元*20%*10%=1.53億元
1.53億元,占其目前2017年營收18.8億元的8.13%,2065年會增加到約3億元的規模;況且隨著少子化的浪潮逐漸發酵,以及照護人力不足,類似的需求只會增加,而且價格還會提高,成為一項企業穩定獲利來源。
Image Source:Unsplash
不可承受的500公尺
父親因為常常找不到餐廳、跑錯房間、言語不通與人衝突,以及曾經發生失蹤等狀況頻傳,最近要升級住進失智區;以我父親的狀況,如果沒有人陪同,根本不可能讓其走出園區,這在老人的圈圈是很常見的現象,更遑論舉步維艱,推著輪椅、拿著拐杖,一步一步地在崎嶇不平、雜物甚多的馬路上行走,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Image Source:Pixabay
常常看到政府的思維是只要在各村鎮佈滿服務點即可,但實際上是許多老人需要的是點對點的服務,也就是從家門口到目的地門口的服務,甚至於到了目的地還需要有人陪同。所以,服務據點多只是對行動自如、頭腦清楚的老人很方便,但是對於許多行動不便或失智症等老人來說,近在眼前的服務據點還是一個難以走到的目的地。
對於點對點的接送、陪同服務,政府應該要協助培訓,讓這些服務的司機、長照人員有專業能力協助老人平安完成;隨著老人化來臨,稅收想必會減少甚多,在沒有增稅的前提下,政府要及早進行財務規劃,不應該亂花錢,像是前瞻計畫或者是亂蓋電廠,把老本都花光了,等到滿是老人的時代來臨之際,想要補貼老人搭計程車都沒錢了,只剩下貧窮老人無助的眼光、支付不起計程車,看著500公尺遠的服務據點,只剩下心中幻想已經跑步到服務據點的淡淡哀傷。
口袋最淺的世代
1976至1982年間,正是國內出生人數幾乎都超過40萬的「第二團塊」(如下圖的紅色框框)。此一團塊的朋友唸書到甫畢業的時間,陸續遇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9年九二一地震、2000年網路泡沫、2001年911攻擊事件、2003年SARS,才剛要翻轉人生,房地產卻逐年上揚,還沒來得及買房子或者是說希望等下跌再買房,卻一路噴漲不回頭。
2008金融風暴讓「第二團塊」的朋友嚇得吃手指。驚魂未定之際,有勇氣的就買了房,但大多數的朋友都在海嘯覆蓋下,領了一張無薪價的空白薪資調,暫時騎腳踏車環島去了;沒想到,還不到一年,全球股市、房市在各國大印鈔票之下,又立即翻轉噴出,很多「第二團塊」的朋友買房子剛好買在泡沫的高點。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哪一個年代出生的人最悲情?我看是七年級生當仁不讓了 ,但我覺得更精準一點來說,應該是「第二團塊」的世代。
此一世代有幾個特點:
1. 經濟成長逐年降低,導致收入難以快速增長。
2. 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嗷嗷待哺,支出高、存款少。
3. 還沒買到房子,房價就已經高漲,房地產買在高點的比例甚高,導致貸款三十年,退休才還清。
4. 也有好的機會,網路世代的興起,有跟上的話就能賺錢。
有一次在自己深夜的直播中,以「第二團塊」為對象(1976-1982),中間是1979年,現在約40歲,於是設定了一個題目「40歲的第二團塊,65歲退休,活到85歲」,退休金夠嗎?
▲ 圖表:1979年次人生規劃時間表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首先,我設定了退休時應有的三個資產標準:
▲ 圖表:退休資產三標準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直播中以尊嚴款流動資產1,600萬為目標,假設名下流動資產已經有400萬元,離目標還差1,200萬元。因為設定65歲退休,單純以存錢的理財方式來推估(一般民眾不太會投資理財,甚至於愈理財資產愈倒退),每年大約要存上48萬元。
48萬這個數字,很多人一看到連連搖頭,在收入低、支出高的世代,還有佔收入三成的高額貸款,以及照顧家人的龐大負擔,每年能存下10萬元至20萬元,就已經是相當緊繃了。
圖表:107年度戶數五等分位組之平均每戶儲蓄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每年能存個20萬元,參照上圖表,就已經超過全國70%的朋友,而且上列資料是家戶所得,如果是個人所得還會更低。以此種累積財富的速度,要多久才能存夠剩餘的退休資產呢?每年48萬元的儲蓄金額,可以說是一個蠻遙遠的目標,接近一半的家戶可能連10萬元都存不到。
滾雪球的傳世法寶
對於未來希望渺茫的時代裡,大多數的朋友希望學一些投資股票、基金,甚至於操作風險比較高的期貨、選擇權,讓自己資產快速變大,「快賺」變成這個世代的王道。筆者雖尊重個人的投資選擇方式,但認為「快賺」對於大多數的朋友而言,反而會導致慢賺的結果。讓自己無法看遠,只看到短期波動,「貼近屁股看,以為看到了胸部」;換言之,快賺頂多能作為暫時性的策略,無法成為長長久久的理財傳世法寶。
對於「第二團塊」世代的建議,則是除了專注本業之外,可以適度地開發副業,藉此累積本金,這是滾雪球重要的第一步。筆者在《理財幼幼班1:慢賺的修練》一書中 ,提到滾雪球的概念(如下圖)。
▲ 圖表:滾雪球示意圖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滾雪球有三個要件,本金、投資報酬率,以及時間。本金如同雪球,雪球要愈大,滾下來的效果才會大,例如報酬率12%來算,本金10萬元,每年才1.2萬,換算成每月才1,000元;但如果本金200萬元,每年則是24萬元,換算成每月24,000元,從1,000元的無感變成24,000元的有感。
累積本金的過程中,同時逐步累積可傳世的理財知識,等到比較好的價格,再適時切入投資市場,正確的理財知識得以建立穩健的「投資報酬率」,剩下的就是「時間」,透過時間呈現的複利效應,展現出令人驚艷的成效。
只是放眼天下,大多數的朋友找到一兩條似是而非的規則、策略,就以為能透過短時間、高風險的當沖、期貨等交易策略,完成快賺、大賺的夢想,明天就是億萬富翁。可是通常事與願違,如下圖,政府為了衝刺股票交易量而鼓勵投資人交易現股當沖,小資族甚至於不用任何成本,就可以當日買賣股票、賺取價差,殊不知長期趨勢好預判,短期震盪難掌握,即便是五五波的機率,扣除掉交易稅、手續費等交易成本,還有人性上貪婪與恐懼的缺失,想要賺個便當錢真的很難。
▲ 圖表:當沖獲利率與成本
Image Source:《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災難投資法的精神
當然你如果有資質、夠努力,就可以在比裝備、比武器、比速度的當充市場中成為少數的贏家,但如果不是,就請看看上述賠錢的數據。如果你的年齡剛好是「第二團塊」的朋友,又剛好符合本書所說的艱困狀況,口袋裡面只有小資本,面臨著退休沒錢的壓力,就容易想要尋找詭異的快賺偏門,只是這種看起來有機會快賺,長時間下來反而讓自己耗費時間精力,最後又回到原點,依舊在財務困境中爬不出來。
Image Source:PAKUTASO
筆者建議的方式是先累積大資本,並建立正確理財知識,等待最佳機會切入投資,如同筆者在災難投資法所介紹的一樣,翻倍的機會才能穩穩抓住,而不是一直在賺錢與不賺錢的臨界點中掙扎,最後才有機會達到尊嚴款流動資產1,600萬,甚至於更高的退休目標。
《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3km0YEC
- 金石堂 https://bit.ly/3kXhavy
- 誠品書店 https://bit.ly/33byYgx
- momo購物網 https://bit.ly/2IZl4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