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花錢的人更會賺錢?小心掉入年輕人的「消費主義」大陷阱

原文出自【消費主義,究竟害慘了多年輕人?】,經獵聘(微信: liepinwang)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PAKUTASO
文/奧斯特窩頭斯基
不論你是不是衝浪少年,都肯定或多或少看過這些「職場金句」:
「會花錢的人才更會賺錢。」
「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
「省錢都是窮人思維,有錢人都想著如何賺錢。」
無數小時候被爸媽耳提面命,要省錢過日子的年輕人們,看到這些「箴言」,就像被困在籠中掙扎許久的小鳥,猝不及防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代步靠打車,美名其曰節約時間,為了投資自己,付費課程一套又一套,一兩千的健身房卡連眼都不眨,卻沒想過花錢一時爽,還錢三年光。
Image Source:Pexels
結果呢?健身衝動來得有多快,卡就能閒置多久。那麼問題來了,想要賺錢,真的就得先花錢嗎?
1. 最痛苦的是錢花沒了,還沒賺到錢
許多將「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這句話奉為圭臬的年輕人,大多都聽過「中國老太太省了一輩子,臨死才住上大房子,而美國老太太早就貸款買房,臨死時貸款剛還完,把房子一賣還能賺幾百萬」,然後得出「越花錢的人越有錢,越捨不得花錢的人越窮」的結論。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投資公司Bankrate的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美國人的存款不足以支撐他們未來3個月的開支,60%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萬一遇到緊急情況,他們只能向朋友借錢或者把身邊的物品抵押變賣來應付3個月。
Image Source:Pexels
也就是說,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意外危機,他們才是真正的手停口停,難以為繼。
同樣的,中國的報告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人56%暫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儲蓄僅1389元(約新台幣5957元)。
天災人禍是難以避免的高精度狙擊。如果存糧不足,只能被KO;如果家底豐厚,即便被不幸擊中,也能有足夠的時間猥瑣發育,東山再起。
也許你會說:那我會花錢,但也會掙錢啊。
這些本來是沒有錯的,但卻需要完善的計劃、充足的時間和強有力的執行力,並不是說你立馬停止吃雞扔掉手機,收入就能增加多少似的。
Image Source:PAKUTASO
更可怕的是,大多數人既沒能把三五千(約新台幣1.2萬-2.1萬)的月薪省下來,也沒有賺大錢的本事,只能陷入消費主義設下的陷阱中,還自得其樂。
2. 為什麼說「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是消費主義陷阱
其實這句話原本說的是創收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節省開支,是很正確的財富增長理論,但問題是,這句話結合的語境往往是各種消費場景:
「OMG!這個口紅也太好看了,買了它瞬間讓你的職場形象UP UP UP!」
「人就是要懂得善待自己!」
「現在為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是最好的投資。」
這時,消費再不僅僅是物品本身,而是某種身份的構建,因為我們已然不自覺地,將生活質量等同於消費。在這種暗示下,新款手機,搶!網紅餐廳,吃!各色口紅,買!卻全然忘卻了沒有還完的花唄。
Image Source:PAKUTASO
而之所以我們會深陷其中,是因為這句話只是迎合了我們人性的懶散與放縱,告訴我們「不用省錢」的簡單,而沒告訴我們「怎樣賺錢」的艱難,於是默默暗示我們可以走向人生巔峰,從而達到顱內高潮,釋放了原本猶豫不決的購買欲。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即便你升職加薪,也一直在赤貧線上翻滾——月薪3000(約新台幣1.2萬)是月光,月薪10000(約新台幣4.2萬)仍然月光。
說到這,你還那麼反對省錢嗎?
其實仔細想想,省錢才是立竿見影,讓銀行卡數字上漲的最快方式。還記得那個「拿鐵理論」嗎?一對夫妻,省掉了每天早上必定要喝的拿鐵咖啡,30年後,累積算下來省了70萬元。
Image Source:Unsplash
從今天開始忍住剁手衝動,用自己做飯代替外賣和出去吃,用公交地鐵代替打車,奶茶自己做,電影在家看,一個月後,你會驚奇地發現,銀行卡存款可能多出幾百元甚至幾千元。
就算你不為這心動,在如今經濟下行的今天,裁員潮滾滾,升職加薪無望,省錢就是最好的賺錢。降本增效這個古早詞彙,如今成為了我等社畜活下去甚至「V」字反轉的絕地保障。
3.省錢和賺錢,如何平衡
我們也並不是說要一味省錢,摳摳搜搜,在生活中,省錢和賺錢都必不可少,要做到真正開源節流,省該省的,賺該賺的。什麼叫做省該省的呢?這就要我們在對自身條件進行規劃和評估後,選擇最合理的消費方式。
Image Source:PAKUTASO
記賬是第一步。了解自身財務狀況及開支,去製定合理的預算和儲蓄目標,每月復盤,看自己的收入有多少,非花不可的必要開支有多少,有哪些可以延遲滿足,哪些可以不花,儲蓄有多少。
你還可以讓家裡的死錢起死回生,註銷掉常年不用但會產生年費的信用卡,檢查微信和支付寶是否有自動續費的會員,如果有幾個忘記了,每年就是好幾百的開銷。
警惕幾種消費主義常見的陷阱,比如雙11的滿減,各種會員資格,想想看,有多少次你明明只花一百多就可以,卻為了減50,硬湊夠400元,那些湊單的商品你真的需要嗎?各種餐廳的會員,又是不是增加了你的消費次數呢?
Image Source:Pexels
但省錢也不是意味著摳門,你要判斷單位時間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
比如同樣是打車,如果只是日常通勤,地鐵5元,單程通勤一個半小時,拼車30元,通勤半個小時。這樣一個月增加550元,節省22小時,但我們要想想,我們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幹什麼呢?多睡一會覺?還是多看一會書?如果是想要看書,在地鐵上不也一樣能看嗎?所以這個時間的ROI不成正比。
但如果是趕飛機或者是拼的車上有想要結識的人,這樣可以避免機票損失風險,以及獲得人脈,這個投入就是有價值的。
不過,光節流不行,能賺會省才是最佳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增加收入,規避風險,打破困局,提升格局。
疫情期間,朋友圈廣為流傳一個詞,叫做副業剛需,日益高漲的生活成本碰撞洶湧而至的裁員潮,每個職場人那點微薄的薪資都難以滿足生存需要,所以在主業之外謀求一份副業,也成為滾滾浪潮。
Image Source:PAKUTASO
許多一心想要掙錢的年輕人,都被各種「教你賺錢」的付費課程收了韭菜,其實副業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講究的是對症下藥:
如果你有賺錢的技能,比如剪輯、寫作、設計等,可以找相關的平台,技能變現賺取收入;如果你性格開朗,認識朋友多,可以嘗試人脈變現,比如如果你的A朋友是做母嬰用品的,你又有許多媽媽朋友,你可以將她們對接,形成完整閉環。
Image Source:PAKUTASO
當然,在做副業之前你要規避風險,一開始,不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避免影響主業,也不要一下子就辭職,而是要一點點嘗試,等副業收入和主業差不多,甚至反超,才能考慮全職來做。
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斷提升格局,如果是靠技能變現,要想一下,是否能將邊際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說如果你擅長寫作,除了一篇篇地投稿,不斷產出,是否能夠將你的能力體系化,形成一套課程,提升視野,拓展賽道。
4. 小結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這樣一句台詞:「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Image Source:獵聘
或許思聰建林們擁有雄厚的原始資本,能做到「會花錢才會賺錢」,但我等普通社畜,只能通過省錢,獲取第一桶金。
省錢還是賺錢,從來都不是二元對立的事情。屁股決定腦袋,如果你的關注點在「錢是賺出來的」,那麼你收穫的往往是增值屬性的「資產」。而如果你只記得「錢不是省出來的」,那麼你為數不多的月薪只能成為馬雲爸爸賺錢的手段。
只省不賺是本能,能賺會省才是本事,願你跳出消費主義陷阱,真正理智地去生活,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