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該「裸辭」? 關於離職我們都該認清自己的「三個狀態」

原文出自【年輕人裸辭,需不需要「冷靜期」?】,經獵聘(微信: liepinwang)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PAKUTASO
文/小歐姐
Image Source:PAKUTASO
最近,微博上一則關於「裸辭冷靜期」的視頻火了,引發了網友關於裸辭(指還沒找到下一間公司就辭職)的討論。裸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拋開各大網站關於年輕人在職時間的統計不說,就是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中,裸辭現像也越來越普遍。
Image Source:獵聘
其實,裸辭這件事本身並不可怕,如果工作真的已經到了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程度,那麼,敢於及時做出裸辭決定的人,不但不是任性,甚至是理智和果敢的。
但,有幾件事,裸辭前一定要想清楚。
裸辭前,請重新認識自己
之前,我認識一個朋友,主業穩定,副業也做得風生水起。都說有副業的人底氣足,他也一樣,覺得工作沒意思,找不到價值,為了能有更多時間追求自己的理想,直接裸辭了。裸辭前,他做好了詳細的計劃,打算把副業變主業,按照以往做副業的收入水平,賺得不會比上班少。
只可惜,計劃變為現實的過程中,卻出了大問題。
在家工作的第一周,他就犯了拖延症,工作計劃沒能按時完成。第二週,情況更嚴重了。一個月後,他的作息已經徹底紊亂,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刷刷手機就過去,一周的產出,還不如以前兼職時周末兩天的成果。說好的副業變主業、生活事業balance,成了泡影。
半年後,他不得不重新開始投簡歷、找工作。
Image Source:PAKUTASO
每個曾動過裸辭念頭的人,可能都在網上看到過裸辭後生活自律、找到新生的案例,覺得別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卻忽視了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前提: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美國作家格雷琴·魯賓(Gretchen Rubin)在《掌控關係》一書中,依據人們對「外設預期」與「內設預期」的接受程度不同,將人歸納為四種類型:
支持型、叛逆型、懷疑型、守義型。
支持型的人,既接受外設預期,也接受內設預期,他們既重視對自身的約束,也看重和別人的承諾,雖然活得有點辛苦,但勝在靠譜。
叛逆型的人則正相反,做事比較看心情,連他們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更別說別人。
懷疑型的人,不在乎別人對他有什麼期望,只看重自己的想法。
而守義型的人,雖然很難做到「自律」,但「他律」絕對有效。這類人,在公司上班時可能是個極靠譜的員工,但這種靠譜卻不能遷移到裸辭後,因為他們一旦失去外部約束,失去對別人的承諾,就可能徹底失控,變得低效,正如我那個朋友。
Image Source:PAKUTASO
還是像之前所說,裸辭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它是否適合你。如果有了裸辭的念頭,不妨將它作為一次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的契機,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再行動。
裸辭前,請重新認識公司和行業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鍾曉芹和陳嶼的復合,讓人感觸頗多。相處了好幾年都不能互相理解的兩個人,卻在分開不久後,發現了對方身上那些早已存在的優點,除了距離產生美外,更因為角度變了,他們才能看到原本被忽視的東西。
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談到一個朋友的經歷。這個朋友因為覺得在公司缺少發展空間,提出了離職。當人力資源部與她進行離職面談時,她才得知,原來她的經理非常賞識她,認為她是部門內潛力最大的員工。
Image Source:PAKUTASO
事後,這位朋友向韋爾奇抱怨到:「我覺得他從沒對我說過一句好聽的話。每年漲薪的時候,他也沒解釋過什麼。直到我離職前,才從人力資源部那裡得知,我的漲幅是全公司最大的。」顯然,這個經理並沒學會如何有效激勵員工,默默做了很多事,但員工既不知情,更無法領情,造成了遺憾的結局。但,對員工來講,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放棄在公司原本不錯的發展機會,又何嘗不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呢?
很多時候,我們藉以做出判斷的「事實」,與真相差距巨大。
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指出,我們的視覺很「昂貴」,視網膜中只有極小塊區域是高解析度的中央窩,能夠清晰識別圖像,只有那些被我們認為是最重要的事物,才會進入這個區域。而那些被我們看作不那麼重要的事物,則進入了視網膜周圍的低解析度區,淡入背景中。
那我們是如何判斷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呢?基於我們已有的認知和價值觀。也就是說,很多本身很有價值的信息,我們沒有看到,並非因為它們不存在,而是由於我們的認知有限。最能直觀說明這個概念的,莫過於下面這組照片:
當我們看第一張照片時,我們並不知道它是什麼。
Image Source:獵聘
但當你看到這張標有輪廓的照片後,再回過頭去看第一張照片,卻發現,你不可能不去看那頭牛。
Image Source:獵聘
同樣的事物,當我們的認知改變後,看到的東西、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
所以,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如果你覺得它和你的預期不符,很有可能是我們因為過於聚焦自己預設的目標、過於依賴已有的認知,而忽視了那些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信息。這時,退後一步,換個角度,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苦苦追求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裸辭前,問自己幾個問題
在我們做出是否裸辭的決定時,其實都是寄希望於一個更好的未來。希望未來能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有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什麼樣的裸辭,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好呢?
1. 比起「不要什麼」,更應想清楚「要什麼」
之前,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個華為的員工,覺得工作迷茫,打電話給阿里的朋友,對方卻說,阿里不好,自己想跳槽到騰訊,他又聯繫了騰訊的朋友,對方說騰訊太累了,打算去百度,他趕快又給百度的朋友打電話,對方卻說,百度不行了,一直想去華為呢。
看似是則笑話,卻是很多職場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即便捧著的是人人羨慕的金飯碗,看到的也都是缺點。
為了逃避這些現有工作的缺點而辭職,不但極為低效,還會讓我們越來越迷茫,因為,我們只能在一次次地試錯後發現:原來我們不想要的事有這麼多,最終,沒有一份工作是滿意的。「不要什麼」不能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而只是在不斷試錯中,浪費寶貴的時間,只有明白自己「要什麼」,才是唯一的出路。
Image Source:PAKUTASO
說到底,裸辭不應是為了逃避那些「不想要」,而應是為了給自己的「想要」,爭取更多時間。
2. 選擇下一份工作時,你有多少主動權
面對不好伺候的客戶、不公正的領導、難以相處的同事,「大不了就辭職」的想法,看起來是一種又爽又灑脫的人生態度。但這種做法,實際卻是將自己放入了被動、弱勢的地位,因為,我們在面對下一份工作時,不但無法選擇遇到什麼樣的客戶、領導和同事,更會因為過往的失敗經歷,產生更大的挫敗感。
到頭來,我們過得好不好、開心不開心,並不取決於自己,而只能寄希望於遇到什麼樣的人。
職場就像升級打怪,如果你在某個等級內該解決的問題沒能解決,那麼,它就成為你在未來選擇中的一個障礙,這樣的障礙多了,路自然越走越窄。
Image Source:PAKUTASO
試著將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在這份工作中克服,你才擁有了選擇未來的主動權。裸辭,不應因為「不能做」,而是因為「不願做」。「逃跑式」的裸辭,只能一時爽,「通關後」的裸辭,才能一直爽。
3. 面試下一份工作時,你比之前增值在哪?
面試時,HR和獵頭心中都有一條不言自明的鄙視鏈:在職且拿到競爭對手公司offer的候選人 > 在職的候選人 > 不在職的候選人 > 不在職很久的候選人。
作為裸辭者,如果想從鄙視鏈的底端逆襲,拿到心儀的offer,讓面試官看到你裸辭後的「增值」部分,就很有必要。這種增值,不一定是在工作經驗和技能上,也可以是通過嚴格自律而獲得的更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通過冷靜分析而找到了更明確的方向和定位,或者通過不斷學習而增加的知識儲備。
Image Source:PAKUTASO
有價值的裸辭,不應是過往糟糕經歷的後續,而應是未來積極生活的前奏。
結語
我們常說,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但我們工作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受委屈,如果一份工作已經讓你覺得不堪重負,那裸辭可能是讓生活回歸正軌的必然選擇。
如果採用正確的方式,裸辭這件事,也能變得更有規劃、有意義。
畢竟,不管是否在職還是裸辭,工作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為我們付賬單,更是實現自我,找到人生價值的途徑。
Image Source: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