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人」成為廣大職場人的痛點 我們到底該不該在工作裡「坦率」?

原文出自【你該「坦率」嗎?職場上最重要的 3 個道理,很多人從沒想過】,經原著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PAKUTASO
文/陳彥丞
Image Source:PAKUTASO
職場上,太多時候我們很難做自己。
想想績效考核時填寫自評表,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也要包裝得低調些,做不好的事情,更要想個可以圓滿的說詞。如果加上同事之間互評,就算是匿名,你也會斟酌再三,給出「有建設性又不傷人」的回饋。
考驗說話技巧的場合,絕不只一年兩次的績效面談,面對老闆異想天開的點子,說自己很忙無法分擔工作的同事,或會議中大家立場相左時,要講出自己的真心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細究為什麼說不出真心話,大概有幾種原因:
• 想當好人,覺得要隨和才不會惹禍上身;
• 畏懼權威,怕影響主管對自己的評價;
• 又或者是吃了悶虧,但是不知道怎麼回嘴,
• 也有人只是單純怕開口會被嘲笑。
可是,隱藏情緒、不表達意見,對工作發展不見得有益無害。
Image Source:PAKUTASO
讓主管了解你,他才能評價、培育你
從組織層面來看,沒有個人意見、只想附和他人的員工,雖然可能是團隊中「合作」的一員,換個角度來說,卻也可能是這個人缺乏領導力的跡象。
另一方面,當領導者面對沒有任何想法、或不敢說出心聲的部屬時,雙方很難建立起信任關係,主管會不知道怎麼協助對方成長,或工作遇到什麼問題。
這樣一來,工作者就很難從主管身上,獲取進步的建議和資源,還得花很多時間與心力,處理別人不想要的爛攤子,相對剝奪了精進自己職能與工作的空間。
Image Source:PAKUTASO
「好人」不再是讚美,成失去自我的代名詞
除了失去職場競爭力,不可否認工作一定會碰到不公平的事,但光是抱怨,現況永遠不會改變。從近年書市就可以看出,「好人」已經成為廣大工作者的痛點。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等書籍經常高居排行榜,它們都點出了同一個問題:體貼、好相處或配合眾人,不再是職場美德,反而正在抹滅自我,變成沒有個人想法的機器人。
《做人要好心,不是好欺負》中,強調「好人」其實是一種疾病,會不斷以「我比較成熟,所以讓著別人」「希望大家都能開心,所以我多做一點」為由,試圖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並合理化這些委曲求全的行為。
此外,有時候受限於職位和工作內容,像是碰到非常強勢的主管,或天天面對難搞的顧客,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而壓力不斷累積,就得耗費更多能量控制住情緒,以維持正面形象。
Image Source:PAKUTASO
當能量來不及補充,或是壓力無法排除時,就會整個人提不起勁、愈來愈厭惡工作,陷入工作倦怠的惡性循環。
得不到主管支援、人善被人欺以及累積過多壓力,要打破這些說不出真實想法的困境,不是要你主動和人嗆聲、吵架,那樣只是宣洩情緒,沒辦法解決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先堅定心理意志,移除說真話的焦慮感,再來學習怎麼有技巧說出具影響力的字眼。
當你敢說、又懂得說,會發現原來講出真實的意見與回饋之後,不一定只帶來責罵、不理解或衝突等負面經驗,其實能卸下壓力,也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甚至對方可能覺得沒什麼,或意外你有這些苦惱。
願意與他人一起解決問題,才是開啟有效溝通最好的鑰匙。
Image Source:PAKUTASO
坦率要雙向,能講出心聲也要能接受回饋
職場上,有效的對話建立在彼此都足夠坦率的基礎上。
坦率不只是兩個人各抒己見,而是可以透過一些技巧引導對方開放心胸,也要願意接受他給你的任何回饋。
溝通時,也該遵守「清楚」的原則,盡量說明白你的看法,或請對方提出具體意見,才能得出雙方都知道如何依循、執行的結論。
Image Source:《經理人月刊》 第 187 期
資料來源/《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時報出版;《一開口,就說不》,商業周刊出版;《艦長不能說不知道,艦長永遠都有答案》,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