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話沒人用!全球都在想辦法改成圖書館、小商店 日本人卻不這麼認為

原文出自科技媒體『愛范兒』,經愛范兒授權轉載原文,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Cover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文/木斯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我們已經很難會想起「公用電話」的存在了,在多數人看來,這是屬於回憶裡的片段,人手一台手機的當下,那些隱藏在街頭巷角的電話亭們,也大多處於荒廢狀態。
毫不起眼,落滿塵埃。
公共電話的退場
Image Source:ifanr
前幾天,瀋陽聯通發布了一則「全面停止公用電話類服務」通知,被不少媒體誤讀成是全國公用電話退市的信號。
但隨後中國聯通闢謠,稱這只是以偏概全的說法,並表示「絕不可能一刀切」,叫停全國所有的公用電話。
Image Source:Wallpaper Cave
然而,新聞本身卻喚起了不少人對公用電話的回憶。
拿起聽筒,塞進硬幣或是插一張IC 卡,默念爛熟於心的號碼,撳下電話機上的金屬按鍵,在嘟嘟聲中或焦慮或從容的等待,似乎比現在從手機通訊錄裡隨手一撥更有儀式感。
在那個通訊尚不十分發達的時代,公用電話是異地溝通的重要媒介。我還記得在初、高中的時候,學校不允許大家私自帶手機,但校園角落裡會配備公用電話,父母也會塞給子女一張IC 通話卡以備不時之需。
▲ 對異地戀情侶來說,當年都是靠公用電話來保持聯絡的。
Image Source:ifanr
但是否真的是為了那個「不時之需」卻是因人而異。畢竟每到晚自修時間,即使操場上空無一人,電話亭裡總能看到影影綽綽的人影,一待就是半個小時。
可是,從手機時代才開始接觸通信工具的千禧一代,連固定電話都不怎麼用,更別說去認識公用電話了,自然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在大街、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依舊能看到一排排罩子已經發黃的電話亭。
Image Source:ifanr
要是早幾年,出門在外碰上手機沒電了,可能還會有打公話的需求,但如今,隨處可見的共享充電寶臨時救急顯然更便利。
而我們,也大多失去了背下一長串號碼的能力,似乎根本不再有公用電話的用武之地。
Image Source:ifanr
時間一長,公用電話也逐漸被人遺忘,用戶不關心,維護者也不上心,年久失修導致大量電話機處於故障狀況,反倒是「牛皮癬」小廣告找到了免費的宣傳位。
一些封閉式電話亭更是成為了流浪人士「解手」的地方,氣味沖天,著實尷尬。
當然,這種情況不止在中國出現,國外許多城市的公用電話亭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世界各地的公共電話亭
▲ 英國被送往垃圾場的電話亭。
Image Source:ifanr
在英國,經典的紅色電話亭一直都和雙層巴士、大本鐘等被視作當地的視覺象徵,但隨著手機的興起,這些電話亭也在逐漸消失。
它們有的被送往垃圾廢棄場,被拆解到只剩下一個金屬架;有的則變成了街頭塗鴉的「畫板」,可以說情況也並不樂觀。
一直風吹日曬下去也不是辦法,就算公用電話沒人用,但電話亭空間本身是存在的,就看如何去挖掘出它們的新價值。
很多人就開始利用這不足1 平方米的地方,打造出令人意想之外的東西。
▲ 上海的電話亭改造成「悅讀亭」、「漂流亭」。
Image Source:ifanr
有人將電話亭變成一個社區圖書館,人們可以自由借閱裡面的圖書;有人則改造成小型博物館或者畫廊,用來展示小眾藝術家。
還有一些醫療機構會將心臟除顫器放在亭內,方便偏遠地區的人們在等待救護車到來前就近應急使用。
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用法,但也有一些不怎麼常見的。
Image Source:ifanr
在2012 年倫敦橄欖球賽中,因為更衣室離賽場太遠,一些啦啦隊隊員索性就在電話亭裡解決了。
Image Source:ifanr
還有改造成自家衛生間的,滿足了在電話亭裡上廁所的美好願望。
▲電話亭小店和快閃店很類似,不用支付昂貴的租金,就能做點小本生意。
Image Source:ifanr
除此之外,在電話亭裡開個小店也是個不錯的點子。比如說街頭咖啡廳,看似空間逼仄,但也不失為一個鄰里間小憩的去處,對經營者來說也無需承擔過高的舖租費用。
▲小型手機維修站。
Image Source:ifanr
還有LoveFone 公司,則是在電話亭裡開了一個小型工作間,在外觀不變的基礎上對內部做了改造,掛上維修工具和工作台,就是一間手機維修小店了。
▲ 買電話亭不?
Image Source:ifanr
目前在英國,這種將電話亭改造成工作空間的做法已經流行了幾年。只要你願意花大概3000 英鎊,就能在ebay 或經銷商手中,買到一個經過翻新的K6 型紅色電話亭。
而有的幾乎快廢棄的電話亭,還能申請「免費領養」的服務。
▲法國藝術家Benoit Deseille改造的電話亭水族館。
Image Source:ifanr
可以說,這些措施都很好地拯救了一批快要淘汰的設備,但從總量來看,公用電話的減少基本是大勢所趨。
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日常維護投入和回報的不對等,導致運營方的入不敷出。
Image Source:ifanr
尤其是對於很多尚未改造的老式電話亭來說,它們既沒廣告牌,也沒充電服務,就純粹只有一個電話機,只要無人使用,就不會產生任何收益。
▲ 沒有電話的電話亭
Image Source:ifanr
可偏偏又有人連電話亭本身都不放過,拆螺絲,卸玻璃都是小事,有時候連整個電話機都拎走了,扯斷電話線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但電信公司的維護人力財力始終有限,很多時候,我們光是看到公用電話的「慘狀」,就已經對「用它打電話」這件事本身產生了抗拒。
公共電話的「消失」與「加強」
▲ 丹麥最後一個電話亭拆除後,人們設立的「墓碑」。
Image Source:ifanr
在一些小國家境內,公用電話確實已經完全消失了。比如說比利時和丹麥,這兩個國家分別在2015 和2018 年,拆除了境內最後一個公共電話機。
原因和當地的移動網絡覆蓋率有關,導致個別電話機的呼叫次數完全為0。
▲ 挪威的公話亭
Image Source:ifanr
而挪威,也於2016 年停止了公用電話服務,只留下了100 個無法打電話的電話亭,並將它們納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內。
不過,小國家還能說因為面積小而迅速清理公用電話,換成是中國、美國這類國土面積較大的地區,全面淘汰電話亭並不實際,也只能想辦法做改造和技術翻修。
▲ 100architects在上海改造的「橙色電話亭」,加裝了座椅、閱讀燈、免費WiFi、USB插座等。
Image Source:ifanr
目前,添加WiFi 服務、引入巨幅廣告牌等都是比較主流的做法,你在機場、車站等地也應該能看到一部分電話亭加入了便民終端,可以提供天氣、地圖和景點等信息查詢服務,有的還能拿來繳納水電費。
▲ 5G 頻率高,單個基站的信號覆蓋面較小,因而可以藉助電話亭來實現更大範圍的覆蓋。
Image Source:ifanr
在上海,一部分市中心的電話亭則加裝了5G 小型基站,用於彌補5G 信號覆蓋的盲區,也算是因地制宜的應用。
▲一些公用電話裝上了觸屏來提供便民服務。
Image Source:ifanr
這些功能的擴展,多少是為了彌補電話亭原有功能的缺失,但最終能讓多少電話亭獲得人們的關注,依舊是個未知數。
畢竟,很多功能在手機上也已經普及,想要讓電話亭重獲生機,顯然不是改裝成「WiFi 亭」、「信息亭」就能解決的。
本質問題也仍未解決,公用電話是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公共電話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
Image Source:ifanr
前段時間,一位日本網友在推特上曬出了一台公用電話,驚訝於它是2020 年最新生產的型號,說明當地運營商仍然在對公用電話進行維護和迭代。
截至2018 年,日本仍留有約15 萬台公用電話,數量十分可觀,哪怕是日本的手機產業發展較早,但很多公共電話亭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不過,作為一個多災多難的島國,日本對於公用電話的重視,很大程度上也源於「防災」的需求。
▲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當天,東京當地的公用電話排起了長隊。
Image Source:ifanr
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包括東京在內的移動通信網絡便因為瞬間的密集通話,對基站造成了巨額負載,導致運營商只能採取通信管制措施。
一時間,很多人都無法用手機和外地取得聯繫。
▲ 日本公用電話是通過電話線來供應電力,只要電信公司不斷電,電話機就能一直使用
Image Source:ifanr
相比之下,當地的公用電話服務卻並未受到影響,且呼叫量也比地震發生前一天增加了10 倍之多。
原因在於,日本的公用電話是直連電信大樓,並不受移動通信網絡限制;而且在災難發生後,日本還會將所有公用電話歸為「救災電話」,免費開放使用。
目前,日本政府仍要求在市區每500-1000 米的區域內,確保有一台24 小時可用的電話機,以作為應對災害或特殊情況的存在。
Image Source:ifanr
而對比其它國家越來越少的公用電話,日本反而在這次地震後,重新意識到了公共電話的重要性。
其中,負責運營公用電話的NTT 東日本公司還大量增加了「災害用公用電話」數量,總量由2011 年的7300 多台增至2018 年約47000 台,大多放在會被當作災後疏散點的學校、市政廳等地。
Image Source:ifanr
事實上,中國當年的512 汶川地震發生後,當地也曾一度出現移動網絡故障,而公用電話同樣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成為人們打電話報平安的重要途徑。
在2018 年,北京聯通也曾披露,上半年北京地區公用電話通話仍然有30 多萬次,其中緊急電話(110/119/120/122)就佔據了6.5 萬次,總通話時長達到20 多萬分鐘。
Image Source:ifanr
而在澳大利亞,當地電信公司Telstra 所運營的約15000 個公用電話,在2018 年共產生了1300 萬次通話,其中有20 萬個都是報警電話救助。在澳洲火災期間,Telstra 同樣採取了災區免費打電話的措施。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還保留電話亭,不僅是因為它的身份可以靈活改變,孵化出像書店、咖啡館這類新的可能性。
更深遠的意義是,作為一座城市、一個社區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哪怕只是為了應付「災害」、「報警」等這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一次的場景,公用電話服務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或許,電話亭所承載的複古情緒,只是我們自我感動的「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它依然是我們所熟悉的哪個場所,承擔著「以備不時之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