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琪/中美科技角力大戰一觸即發 中國醞釀近40年的勝算在哪?

程琪

20200706

12481 Views

Cover Image Source:Pexels

文/程琪

Image Source:Unsplash


矛盾衝突是推進人類社會對物質發展的必要條件,精神和物質文明的交鋒都伴隨著人類歷史不斷演進,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也出現變化。

從農業時代後遺留下的衝突隱患,為工業化時代掀起了變革,技術與金融的至高點也成為全球使用的工業競爭手段。

至後工業時代,建立在金融和產業鏈核心環節的利潤已逐漸縮減,改朝換代迎來的是人工智慧、自動化機械等高新科技,在人類社會得到了物質保障的滿足背景下,各國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金融等資源投入在尖端科技的研發上,突破科技與創新技術贏得資源,成為了這一時代的國家戰略主題。


科技全球普及提升,中國產業結構的需求與變革

中國產業結構一直面臨著調整的需求問題,除了房地產業支撐實體經濟之外,另一個就是金融機構的能量向國家戰略支撐的方向轉移

面對中美之戰和全球經濟變遷走勢的影響,讓中國反思了自身產業結構的傾斜問題,高科技的核心技術掌握度仍有待持續提升,也因此近年開始大舉進軍科技產業的投入鼓勵從業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同時積極打造科學與技術的投資環境,引領新市場的變革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速發展的成果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所帶來的經濟優越性。在2000年之後,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規模更是不斷成長,不僅代表著中國工業基礎和技術的提升,更是全球科技化的宏觀環境的展現。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


目前有許多大企業在全球化戰略延續多年下,半成品貿易已然成為了全球貿易的主軸,任何國家都無法再佔據絕對領導地位,尤以美國影響最甚。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輪技術研發並等待落地的時間軸上,高科技產品逐漸在全球市場普遍流通,成為了下一輪全球合作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端。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


科技硬體為輔,資訊軟體為主,下一場國際角力賽的醞釀

通訊技術在中美戰掀起後,已被推上了歷史舞台,作為了制約彼此的競爭領域

在2000年之後,中國在通訊技術方面的實力始終與美國保持同步,於2005年後開始超越美國並持續成長中,成為下一個國際角力賽的焦點。

而這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更是龐大,從技術面來看,是中國借鑑了全球已成形的經驗,逐步形成通訊領域的競爭優勢;若從國家競爭面來看,武力作為國家競爭的最後手段,中國對外服務本就侷限,變相導致通訊技術的異軍突起,中美戰更是證實了中國一直想掌握技術核心的領導地位,未來的5-10年,中國在通訊技術領域的發展將成為了國際角力戰的主戰場。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


科技體現著一個國家總合科研能力水平,早期在1996年後,中國的研發支出占GDP比例逐步上升,也證實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和學習方式。

1988年,中國第一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在當時出於對國土安全和軍事勢力兩方面的迫切需求,開始向科技尋求解決方式,也為中國當今的科技高速發展打下了制度性的基礎。

回到現代來看,中國一直持續不斷地加大對人才的培養,招攬全球各地的優秀人才進駐,持續為科技板塊的延伸注入新血,解決中國產學研落地、成果轉化等問題。「外柔內剛當自強」—說的正是中國。

除此之外,另一重點為知識產權的國際收入,自IMF最早紀錄了美國於1970年就已有產生知識產權的使用收入後,便開啟了往後數十年在全球運行的國際法則。時至今日的統計,中美兩者之間仍存在一大段差距,但相比20年前的中國,從原有的0.55億美元,增長100倍達到55.61億美元,中國爆發性地趕超美國的成績是有目共睹。

Image Source:翻攝自 微博/全國人大


中國研發加速,資本市場存在的目的是服務國家戰略發展

在中國,不少企業是以上市做為一種退出方式,項目數量與投資強度息息相關。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的獨特性有別於國際市場,因此在中國整體金融實力有限的條件下,更應集中在國家戰略方向上的使用力度。

產學研的成果落地、科研轉換的制度問題等成為中國科技應用的絆腳石。隨著中國科研實力的提升,研究型單位缺少對成果的市場化和商業化問題進行關,逐漸形成商業機構對技術應用的門檻,導致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達到規模化生產,雖然中國政府不斷在高新科技產業提供補貼,但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在技術成果轉化的普及率和應用率提升有待加強,需要更健康的科研制度來運作。

市場中的項目品質參差不齊,而資本市場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因此技術的重要性也隨著科技產業自身特性而有所差異,但投資回報週期長是這些產業的特點。中國的制度性問題必然需要得到解決,並有待在資本市場中掀起一波上漲行情,中國「科創版」的推出,更是說明著市場孕育的問題,最終也將由市場來解決

Image Source:Unsplash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