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注定孤苦無依?「孤獨」的人其實生活都過得比你好 甚至對社會更有價值

原文出自科技媒體『愛范兒』,經愛范兒授權轉載原文,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文/冷思真

Image Source:Unsplash

從人類還穿著獸皮跑在田野間那天起,我們就知道抱團取暖,共同覓食的道理。

合群安全、離群危險,這就是自然界告訴我們的樸素教訓

但人和動物總不會都朝著既有的方向前行,選擇離開族群過獨居生活的人和動物都不少。不過這些動物和人可能還會給他們的種群和社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好處


孤獨動物,族群進化的保險計劃

人類和自然界都不缺「掉隊」的個體。在以往的過程中,這些個體經常會被忽略。

每當一個系統有一個集體行為時,它是如此引人注目,如此令人敬畏。作為人類,我們傾向於看什麼是引人注目的。

普林斯頓大學實驗室的研究生 Fernando Rossine 表示人們關注群體行為,而忽略了落下的個體。他和另一個研究者 Tarnita 做了一個完整的「孤獨者研究」。

Tarnita 曾在一個學術分享會議上看過演講者展示黏菌進行非常複雜的集體活動行為的視頻,大部分的黏菌都在努力聚集,到達一個中心點。但在大部隊的集體移動之外,還有少部分細胞沒有對這種聚集過程做出任何反應。

Tarnita 詢問了演講者為什麼這些細胞會「掉隊」,當時的演講者將這些沒有反應的細胞稱為「錯誤」。當數百萬個細胞聚集在一起,留下幾個掉隊的細胞似乎也很正常。這種「正常」也吸引了兩個研究者的注意力:「我們意識到很多系統都不是完全同步的,想到這種不完美的同步可能是有原因的,這是很誘人的。」

Image Source:ifanr

在為此進行的實驗中,科學家精心優化了條件,以鼓勵最大數量的黏菌聚集在一起。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孤家寡人」選擇了獨行。在實驗中,他們發現有多達 30% 的黏菌都選擇了更孤獨的生活,而非集體行動。

即使在這些極度理想化的情況下,你也不能讓獨行者選擇集體。你就是不能——他們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Image Source:ifanr


這不是他們唯一的發現

除了形單影隻的生物是一定會存在的,他們還發現這些生物的「孤獨」是遺傳的。它們的數量取決於「種群密度」。隨著黏菌的增長,聚集的黏菌數量就會趨於平穩。這時「孤家寡人」將承擔與其他黏菌的交流功能,他們還可以根據條件產生「社會後代」。

換句話說,這些被留下來的「孤家寡人」不是被遺棄的。在有機體和環境相互作用下,最終他們決定自己「拋硬幣」,決定把自己留下來

他們甚至不能被定義為「失敗者」,因為他們的存在可能會拯救更大的群體。畢竟集體行動有更大的風險,而這些與眾不同的「獨行者」或許可以作為進化的保險計劃,確保物種的生存和延續

就以人類的行為來看,當病菌在集體中流傳時,那些與世隔絕、更少參與集體生活的人反而有可能倖免於難。

非洲羚羊大遷徙中沒有選擇大部隊的羚羊,從蝗群中「掉隊」後恢復到平靜行為的蝗蟲,與同類相差幾天選擇開花的竹子……這些獨行者是我們理解生物集體和社會行為的關鍵,他們是備選的Plan B。

Image Source:Unsplash


孤獨人類,社會中的必然存在

與大多數人不同步的個體也存在於人類之中。

我們可能把他們稱為異類或天才、逆向思維者或空想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上其他人對其行為的看法,但這部分獨行者確實存在。

完成生物獨行者實驗的 Tarnita 表示人類也存在不少的獨行者。他們抗拒了人群的吸引力,選擇按照自己的步調前行

Image Source:Unsplash

在 19 世紀,只有 1% 的英國人口獨自生活;但在 2011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 31%。或許不是人類一直都喜歡群居,而是當時的社會發展不足以提供給我們獨自生活的選擇。

1929 年,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就寫出了《一間自己的房間》。但在當時,只有中上層階級才能負擔得起一個人生活的開支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Image Source:ifanr


孤獨的人,可能比你過得更好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負擔得起得起獨自生活的成本,人們甚至為獨處找出了越來越多的好處。獨處能夠為自己營造出獨一無二的創作空間;獨處能讓人對外界的感知更加敏銳,更樂於感知外界;在某種層面上獨處甚至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獨自一人生活,與自己共處。他們沒有選擇傳統的家庭結構,而是選擇自己創造獨立的家庭。

一人吃飽,全家不愁就是這些人的生活現狀。即使仍有人認為這些人是因為現實原因和條件限製而無奈的選擇了獨自生活。但事實上,獨自生活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堅定的獨身主義者,他們真的在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日常。

Image Source:ifanr

未來,全球範圍內單身家庭的增長速度或將超過所有其他家庭規模的增長速度。離群生活已經成為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共同選擇。


孤獨並不恥辱,甚至更有價值

就現有的信息來看,孤獨的動物們可以為族群留存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但同時,他們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抗獨身的「污名化」,克服獨自生活的「恥辱」

《衛報》(The Guardian)編輯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就曾記述過社會對於單身人群的偏見:「關於單身女性聳人聽聞的調查結果就是10個女人中有8個會孤獨地死去,身邊剩下她的17隻貓。」

孤獨卻不一定是消極的東西,動物的孤獨可以幫我們留存一種可能性。而選擇獨立生活方式的人則能避免被病菌傳染,能為自己留存與自我對話的空間,同時還能為我們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UA 的研究團隊就對熱愛聚在一起的「依戀焦慮」人群和喜歡獨自生活的「依戀迴避」人群進行了財務影響調查。最終,他們發現有明顯「依戀迴避」特徵的人更有可能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對他們來說,為自己購買昂貴的商品可能是一種顯示自己活得「比別人好」的一種方式

▲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具有高度「依戀迴避」特徵的人非常看重物質主義。

Image Source:ifanr


而選擇獨居生活對特定人群來說也是更適合他們的選擇。 MRI 的研究就表明,在社交場合下,選擇獨居的內向人群大腦中的特定區域會經歷特別活躍的血液流動,這表明某種程度的過度刺激。在這種刺激中,他們非常容易感到疲倦、不安。

為了讓自己感到舒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生活,這也大大拉動了社會的消費。電視、冰箱、洗衣機,甚至是住房,這些每個人生活中必備的生活所需也因為獨身家庭的增多而產生了更多的需求

這種獨居生活的廣泛流行,對那些在大眾眼中已過成家年齡的人來說,可以幫他們克服晚年「孤苦無依」的刻板印象。

一個人生活並不可恥,只要它能讓你感到舒適,它甚至能為社會和你自身帶來更大的價值

Image Source:ifanr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