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虐童致死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這個社會的問題出在「不會思考」

大數聚

20200502

4715 Views

本文節錄自【誰說我不夠好:抓住否定自己的原因,找到肯定自己的方法】一書,作者褚士瑩,由大田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殺警案、當街隨機殺人、虐童致死、虐待動物致死,近來社會發生了許多社會事件都引起了社會大量的討論,在社群上就像是集體宣洩的場域一樣,大家對於社會價值全部湧現,不少人會問「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但是,社會真的有問題嗎?還是有問題的其實是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呢?又或者其實這些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呢?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文/褚士瑩

如果你覺得社會有問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叫做「同情」, 你發現了嗎?


這個社會變了嗎?

「這個社會,怎麼會變成這樣?」似乎每一次發生重大社會事件,看到有人因為網路霸凌而自殺、校園槍擊事件,或是狠心的父母虐待幼兒致死的新聞時,我們就會充滿感嘆地問這個問題。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甚至還會補上一句:「以前我們小時候,都不會這樣。」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川普確認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我身邊支持民主黨的人們紛紛用不可思議的口氣說:

「美國怎麼會變成這樣?」

但是年紀比我們大上好一截的老朋友,也是波士頓大學的教授賴瑞,則雲淡風輕地提醒:

「美國當然沒有變。選舉前跟選舉後,美國境內都是同樣這些人組成的,你怎麼會說美國變了呢?」

這個說法,對我來說有如當頭棒喝。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任何社會當然都有社會的問題。但覺得世界突然從好變得不好,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卻無法置信。以前的社會真的不曾發生問題,還是因為以前的你太無知,渾然不覺?支持脫歐的老一輩英國人,一心想著回到過去的英國,由白人每天送報紙送牛奶到家門口的美好時光,但是把外來人通通趕走,孤立於國際社會的英國,就會變成一個人間天堂嗎?

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嗎?

其實這個社會的問題,可能出在不會思考,所以犯這些錯的人,往往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


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有一個可能,是因為發生的事件距離自己的知識太遠,以至於變得難以判斷

比如台灣大多數人,不知道納粹進行猶太人大屠殺這件事,跟「霧社事件」相比,到底哪個比較嚴重,如果新竹光復高中的學生在校慶扮裝遊行時,這些高中生扮演的是日本軍閥,我們就能夠立刻判斷這樣做恰不恰當。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另一種可能,是因為社會發生的事件離自己時空太近,因此變得難以判斷

前面新竹光復高中的例子,大多數台灣人不知道到底算不算嚴重,但如果這事件發生在德國,我們也會很容易快速做出判斷,譴責這些德國高中生的行為。

與其說社會有問題,還不如說,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想社會的問題!


搞不好社會根本沒出問題

我一位在雜誌社擔任編輯的朋友,有天突然非常生氣地約我見面,原因是接到一通專欄作家打來的電話,這位作家說雜誌上近來有兩次報導支持同志的內容,讓他很不舒服。

「這社會到底怎麼了!我好生氣,快輔導我!」憤怒的編輯說。

我請編輯朋友先深呼吸一口氣,「想一想,為什麼對方會覺得他不舒服,是你的責任?」


他想出三個可能的原因:

1. 當然是因為他看了我編輯的刊物,我決定使用的內容,而感到不舒服。

2. 他可能覺得我是他「認識的人」,所以跟我表達他的不滿,比跟不認識的人抱怨,更可能會得到回應。

3. 是我自己的問題,他可能跟誰都會表達這種意見,誰認真了誰傻!


「在這三個原因中,你覺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哪一個?」

「應該是第一個。」

「你也覺得對於雜誌的內容,你有責任嗎?」

「當然有。」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不論他評論的內容,這位專欄作家是合情合理的人,並不瘋狂。」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這是個很簡單卻很重要的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乍聽到很多論調時,會立刻暴怒,覺得社會變得瘋狂了,但先不論內容,說出讓我們抓狂的話的人,有可能是相當合理的人


「身為編輯,你認為自己最重要的三項責任是什麼?」

「讓刊物有人願意閱讀、不要有錯字、還有準時出刊。」

我很訝異文章「內容」在編輯眼中,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甚至排不到前三名。當然,也可以說影響閱讀意願的,包括「視覺」跟「內容」,所以內容應該已經包含在「有人願意閱讀」裡,只是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重要。

每個文字工作者都知道,現在很多媒體為了有人願意閱讀、點閱率,無所不用其極,作為編輯,採訪同志、採用支持同志的內容,不也是為了有人願意閱讀嗎?所以只要有人願意閱讀,「內容」可以跟編輯個人的好惡無關,報導反同志的教會組織,或專訪反同志的名人,都會有人願意閱讀,不是嗎?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編輯陷入一陣沉默。冷靜以後他說:「我應該還是有底線,如果可以完全主導雜誌內容的話,不會願意放這樣的內容。」

「所以對你來說,光『有人願意閱讀』,並沒有那麼重要。那請告訴我,什麼是比『有人願意閱讀』更重要的呢?」

但是這一點,編輯一開始並沒有列入他心目中前三項的職責中。所以我們時常以工作之名,向別人強迫灌輸自己的價值觀,自己卻不知道。社會的許多衝突,其實是這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造成的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如果我們去買鞋,可是遇到一個不在乎你願意買什麼鞋的售貨員,堅持一雙他自己認為需要被穿的鞋,我們不會稱呼這個售貨員「充滿服務精神」,而會說這個售貨員自以為是、白目,不會察言觀色。售貨員不應該因為客人不願意買這雙他認為該被穿的鞋而生氣。

顧客不喜歡的這雙鞋子,當然有可能是比較好的鞋子,但是對於售貨員的工作責任來說,應該是客人喜不喜歡比較重要。售貨員不會因為賣出了一雙他個人不喜歡的鞋子,而覺得自己的靈魂被玷汙了。所以無論是我們不喜歡的言論或一雙我們不喜歡的鞋子,還是一篇我們不喜歡的文章,都不會改變社會,也不能拿來作為這個社會病態的證據。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社會出問題,只是因為我們太想要推銷自己喜歡的觀點罷了。


褚士瑩《誰說我不夠好:抓住否定自己的原因,找到肯定自己的方法》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2z5Vnjm

- 誠品 https://bit.ly/3ffphlx

- 金石堂 https://bit.ly/2zSbr8H

- MOMO購物網 https://bit.ly/3dbgj6W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