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因為疫情強勢突圍席捲視訊市場 為何當年風光的視訊王者Skype卻沒有逆風起飛?

原文出自【疫情讓 Zoom 原地起飛,曾經的王者 Skype 去哪了? 】,經原著愛范兒ifanr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TheVerge

文/李浩然

新冠疫情(武漢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規模爆發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為了控制疫情的傳播,遠端辦公成了全球所有辦公室人群的剛需。如何和螢幕對面的工作夥伴順利交流,就成了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在中國,996的社畜和學生黨有著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飛書、釘釘等視訊會議工具。而在國外,也有Zoom和House party等用戶強勁成長新的視訊會議工具,Skype等老牌視訊通訊工具也迎來了第二春。

其中由美籍華人袁征創立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Zoom在這次疫情中大出風頭,不僅是因為漏洞問題,也和最近幾年它強勁的用戶有關

去年4月Zoom在美國IPO上市,上市僅僅一個月市值就達到了230億美元(約新台幣6,921億元)。12月份,Zoom的股價回落到發行價附近,就在Zoom因為漏洞問題股價持續走低的時候。新冠疫情突然來了。從去年12月底,Zoom突然開始爆發式成長,股價迅速由60美元(約新台幣1805元)爬升到164美元(約新台幣4935元)。

2020年的前兩個月,Zoom的用戶成長便超過了超過了去年全年,開會人數也從去年年底的每天1200萬次成長到了每天2億次。即使在美股熔斷,市場最黑暗的那幾天,Zoom也沒停下成長的腳步。直到前幾天Zoom被曝軟體漏洞,股價再次進入下跌通道。

▲ 2018 年企業會議軟體市場調查

除了股價和月活能夠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對Zoom的熱情,我們也能從媒體報導偏向上窺見人們對網路會議系統的偏好。如果關注國外科技媒體,可以發現近期出現了大量有關Zoom功能使用的討論,這代表Zoom確實成了國外最主流的視訊會議軟體。

那在Zoom之前,大家都用什麼軟體開視訊會議呢?我猜大部分人第一印像都會想到Skype

Skype究竟去哪了,為什麼我們很少能看到有關它的新聞報導?想知道Skype為何衰落,我們還是要回顧一下Skype成長的歷史。


Skype的出世,世界進入網路語音時代

2003年,瑞典企業家尼古拉斯·曾斯特羅姆(NiklasZennström)和賈努斯·弗里斯(Janus Friis)共同創辦了Skype,當時普通的個人電腦之間尚且無法直接用語音通話,更別說電腦和電話之間語音通話了。Skype將語音訊號轉換為數據,從主機透過Internet發送,然後在接收電腦上恢復音檔,讓電腦間語音通話走向普通消費者。更讓人興奮的是,Skype用戶只需要支付比國際電話低很多的費用,就可以撥打傳統電話。可以說,Skype的出現給了人們跨國電話的新選擇,一定程度上間接降低了跨國通話的費用。

2005年,Skype發布了2.0beta版。該版本引入了視訊通話功能,徹底革新了網路通話行業。人們從來沒想到。坐在家裡對著電腦就能和別人面對面交流,不僅通話是實時的,還能看見對方的臉。相比傳統電話,Skype開創了一種屬於未來的交流方式。這陣視訊通話熱潮迅速火遍發達國家。人人都想嘗試新的視訊通話方式,Skype的用戶群體也迅速壯大,甚至替代了部分傳統電話的功能。

2005年,Skype客戶端額視訊與通話總次數就超過了一百億次。2006年,註冊用戶也達到了1億,Skype成了網路電訊行業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創業三年,第一次被收購

也是在2005年,eBay以26億美元(約新台幣782億元)的價格購得Skype。它試圖將Skype打造為成為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的溝通渠道。並推出了Skpecasts,想藉此轉向企業辦公領域,Skpecasts的核心功能是允許100位參與者在同一聊天室進行語音和視訊對話。從基礎功能上來看,Skpecasts和現在流行的的網路會議室已經沒什麼區別。

到了2008年,eBay公司突然宣布關閉Skypecasts,表面上原因是Skypecasts未能完全達到eBay的高標準以及對連接和取悅用戶的目標,其實真正原因是Skype持續虧損,eBay不想繼續燒錢,並在一年後出售了所持大部分股份。

現在回頭看看,我們會感嘆eBay當時的目光確實太過短淺。如果Skype能保留Skpecasts功能,並針對企業提供增強服務。憑藉Skype當時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快速的用戶成長,幾乎沒有其他視訊通訊軟體能挑戰Skype的地位。

但歷史沒有如果。儘管許多Skype用戶在博客上批評放棄Skpecasts的做法,甚至有用戶提出抵制Skype運動,宣稱「沒有Skypecast,也沒有Skype」,但仍然無法將Skype拉回多人視訊會議室的跑道。

▲ 2009 年的 Skype

不過Skype方便的個人視訊功能,讓它依舊在高速成長的跑道上奔跑。2009年,它的註冊用戶達到5.3億,2011年9月達到6.63億。Skype的國際通話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2.9%成長到2014年的40%,佔據跨國網路通訊業的半壁江山。


eBay走人,微軟85億美元接收

雖然Skype採用的是P2P網路協議技術。用戶越多,相當於伺服器越多。語音和視訊通訊連接也就越穩定,但Skype本身仍然需要負擔一些帶頻寬用。對eBay來說。Skype本身只是一個網路通訊工具,所以它並沒有像隔壁的騰訊那樣,依托龐大的用戶群體打造其他賺錢的服務。這讓Skype成了一個只燒錢,沒有盈利的工具,加上市面其他網路通訊軟體和社交網路的崛起。被拋出了手中Skype的股票,讓Skype自謀出路。

在2011年,Skype準備IPO前夕,微軟突然宣布斥資85億美元(約新台幣2558億元)收購Skype,這是當時微軟規模最大的單筆併購交易。當時Skype身上還背著7.75億美元(約新台幣233億元)的債務,雖然微軟內部也有類似Skype的解決方案,個人語音聊天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企業市場則由Lync平台提供相關服務。但他們實在太不爭氣,這宗收購的上一個季度,微軟線上服務部門單季虧損超過了7億美元(約新台幣210億元)。

▲ 2011 年微軟收購 Skype

當時微軟正試圖重整線上業務。收購Skype,不但能全盤接收Skype多達6億的龐大用戶(Skype一詞甚至在2014年被寫進《牛津英語詞典》)。還能將Skype整合在Windows Phone 7中,藉此與蘋果的FaceTime和Google Voice抗衡,順帶阻止Google收購Skype,避免Google進一步做大。

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Skype已經開始轉型,在企業市場上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微軟希望它能替代Lync,打通Xbox、office、outlook、和Hotmail之間的通路,將用戶套進在這個生態閉環中。

只是微軟的設想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遇到了很多問題


Skype是如何被微軟搞砸的?

(接下頁)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