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遠距辦公超不方便?辦公室辦公才像是在浪費健保資源

原文出自【「遠距辦公」的效率不是來自於方式,而是態度】,經原著周乃宏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近來受疫情日漸升溫,開始有不少企業受到影響,開始採取「遠距辦公」的型態,不過遠距辦公讓許多人開始嫌麻煩,不過遠距辦公的益處其實是相當多的,作者也指出,其實遠距辦公只要應用得當,效率就會像「彎道超車」一樣超越辦公室辦公。


遠距工作帶來的「限制」

我不曉得這樣說是否合宜,但寫到這裡,我突然笑了出聲。因為:

大家都在希望能遠距(在家)工作,更自由更有效率,但它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限制。

當人已不在辦公室時,用人跑的行政將難以實行,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的政令發布及行政程序都必須都要能在線上處理。「線上處理」的意思當然是指全程都要能跑到完,而不是列印出來再拿去給某個人簽核。和辦公室版本的行政相比,除了在效率上會好一點(假設最壞狀況是有人無法用手機簽核,但通常不會),差別最大的還是在於透明度。有透明度就會有品質,因為所有的動作都會有時間戳記,員工ID,能控管權限,有記錄可查,比起單純用人去跑會好很多。

當你身旁沒有同事可以馬上詢問時,你的工作效率短期內會變得更差。你只好想辦法先自己去Google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你會對身邊該注意的資料及訊息更敏感,記錄到你的記事本(Google Keep/Evernote/Onenote),才不會下次又被困住。真的要用MAIL或是通訊軟體詢問問題,你會事前就整理好要問什麼,儘量避免不必要的信件來回,若你這次沒想清楚,下次再問就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回答了,廢話會少說,時間真的是太貴了。

Image Source:Pakutaso

有了問問題成本很高的經驗後,你手上的工作的一些「須知」,你會更認真的去整理成說明文件,這樣就造成你有額外的工作要做,而不是東西丟出去,有事再問你了。可是你清楚這是必要的,一來是你稍微能體會找不到人解答問題的痛苦,一來是你也不希望有收不完的信跟回答不完的問題。

由於大家開始以協作的方式進行開發,而且別人做了什麼再也沒辦法轉頭問一下就能得知,你再繼續用壓縮的方式管理你的源碼,只會讓你和別人都很難做事。因此大家會很認真的使用版控系統,每個人改了什麼都會清清楚楚,你合併了什麼下來,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變更,只要上線一查就知道該詢問什麼,該詢問誰。

當大家都不來辦公室上班後,就再也不能隨時一通電話就把大家叫到會議室開會了。喬時間開會的難度變高許多,因此你開始會先就問題的本質分類清楚,再各個擊破。軟體就能解決的問題就問軟體,該編導決定的規格就請他直接決定,美術和軟體需要就實作的效能問題討論的話,就他們自己通訊或視訊討論即可,還有什麼非得把全部的人都叫來討論的事情嗎?大概是遊戲名稱要叫什麼,或是專案結束後的慶功宴要吃哪一間這類的問題了吧。漸漸的你會發現,其實真沒有什麼事情非得所有的人都得在「線上」才可以,很多事情會需要「通知」需要知道的人知道,但他們並不需要,甚至也不想要「參與討論」。若真的大家都能在線上一起討論事情,那也不需要什麼「會議記錄」了,反正大家說了什麼都已經記錄下來了(用視訊開會的話,也可以側錄的下來,沒有這部分的技術問題)。大家會更針對問題,實事求是的發言,減少情緒性的指控(人類就是這樣,這是本性…)。

當你規劃一些較抽象,較多變數的規格或架構時,你再也不能只是隨便寫個二、三句簡單的描述就要交差,你會有收不完的信要回答,屆時你要寫的描述會更多。你只好把來龍去脈,故事情節,用戶體驗等什麼細節都得徹頭徹尾的交待清楚,這樣別人再來問你問題的時候,你才能很瀟灑的叫他去看文件,你都有寫。長期下來你的表達能力會變得很好,因為不講重點的成本會落在自己身上。

先行者的結論

擁有「WordPress」及「Tumblr」的Automattic公司,以及一週有三天不會出現在辦公室的唐鳳政委,他們都是遠距工作的先行者。從他們的結論,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遠距工作開始「彎道超車」的關鍵為何。

清楚 = 完整

穆倫維格認為,遠端辦公之所以在Automattic能夠完美運轉,主要原因在於公司扁平的管理架構和100%的透明度。所有與工作相關的對話、文件、會議記錄以及培訓都是開放給全公司員工,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遠端交流造成的摩擦與誤解。

這是「Automattic」的CEO的看法。中文翻成「透明」,我沒找到原文,但我相信他的原意會是「清楚」,也就是「Clear」。透明和清楚有部分是重疊的,但其實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在行政程序上,為了能達到所謂的「透明」,所有的執行就必須要能被”記錄”下來。以往依靠純人力去跑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設計一個線上的系統讓所有員工去依循使用。一但成為一個所有員工會去操作的系統,整個完整性的考慮及規劃就會付諸實行,什麼權限能看到什麼內容,能簽核什麼文件,一切都得清清楚楚,當然也能留下記錄。

Image Source:Unsplash

成果導向

在Automattic,公司強調結果導向,理論上並不存在傳統的上下級關係,所有的工作依靠項目組來進行。通常,每個項目組為2-12人,公司不存在傳統的「項目經理」這一固定職務,鼓勵團隊嘗試新的工作組合、合作方式,以實際產出說話。

因為每個人沒有在辦公室的一個位置,沒有所屬的部門關係,所以在團隊的組成上會變得極為彈性。根據任務需求,員工的工作只會依據需求安排,不用花時間整理座位搬遷,沒有「這是誰家的人」這種障礙。表現好的員工,他的績效就是他自己的,而不會”連帶”為他的部門加分。

績效考核的根據,當然也就沒有「在辦公室中認真工作(加班)的印象分數」這種事情,而是「只能」以成果說話。這樣的模式還蠻像外包的,唐鳳談「在家工作」,她認為就是一個企業微型化的模式:

工作型態則是從「同步作業」變成「異步作業」。比方說,如果三個工作者分別在台灣、印度、加拿大,因為三人清醒的時間不同。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懂得如何「把自己腦裡的狀態在睡前文字化或畫成白板,然後讓下一個醒來的人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理解。」長久實行下來,每個人都非常擅於表達。而且,這些過程中的產出,還可以變成「學習型組織」的材料,之後不管是其他同事或是剛加入的新人,都可以從中學到大家做事的方法,所以微型化對工作者最大的影響就是「過程的公開」。

從「表達」開始訓練自己的遠距工作力

這裡的「表達」並不只是口條上的,而是文字上的。而且不只是表達你知道的,還要表達你不知道的,也就是如何提問。

也就是說,你要開始儘可能把自己知道的開始輸出成文件。對,寫文件很痛苦,這過程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你沒有好好思考,整理,去蕪存菁後把它輸出一遍來。要知道在遠距工作環境中,唯有你真的把它整理出來了,你不但從這個過程中「畢業」了,你學得更清楚更完整,透過這樣的結果,你才能從回答不完的問題信件中脫身。

然後,你要開始習慣把自己的問題寫出來。你可能會這樣反彈:「我只是要問一個xxx小問題,我還花一大把時間把環境,需求,以及我目前嘗試了什麼解法等等的細節交待出來,那真的太沒效率了吧?」其實,你要搞清楚的是,這些成本必然是存在的,只是你轉嫁給回答你問題的人了,而且大家都當做沒這回事發生過。

Image Source:Unsplash

要知道,在遠距工作中,把環境交待清楚是提問者該做的,因為人家可不是坐在你旁邊,瞭解你實際環境的。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一件很沒效率的事,但和「把自己知道的輸出成文件」的效果是一樣的,你會在這裡被這個問題卡住,那就表示它確實就是個問題。你沒有很快的找到解答,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你太弱了,連這個都不知道,你當然要好好寫個作業,趕快把這個漏洞補起來;不然就是你很細心,發現了別人意外跳過或是繞過的問題,是一個多數人不知道的know-how,那你更要好好記錄起來,因為之後很有可能會有新人也遇到這個問題,屆時你才有辦法完整的回答人家。

另外,你的設計要交待「為什麼」及「是什麼」。你參考了什麼資料,還是考量到用戶實際上可能會有什麼需求,整體的架構是如何分層的等等。你會需要畫上一些圖表讓概念更具像化,也會需要一些運行的範例來解釋整個流程是怎麼運行的。在遠距工作中詢問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大家會以非同步的型式工作。也就是說若你的設計有什麼問題,人家可能沒辦法馬上得到你的解答(因為時區不同),你能交待的多清楚就能有多好的效率。同樣的意思,你沒有交待清楚的事情,所有共事的人會發信發訊息來問你,若你不希望整天什麼事都幹不成,只能回答一大堆人問題的話,那你的交待就得儘可能的清楚及完整。

「開源」的過程是值得投資的

過程的公開是微型化對工作者最大的影響,也就是形成「發生即典藏」。意思是說,因為雙方透過電傳視訊碰面,捕捉訊號沒有額外成本,因此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能以典藏格式出現,對於企業也有好處。進一步來看,企業因為透過「發生即典藏」的通訊模態,過程產出很容易被記錄下來,「即使不往外成為開源企業,也可以往內開源,變成所謂的學習型組織。」

唐鳳以一個開源工作者,把「開源」的概念擴展到組織的運作上,其實完全是無違和的,而這就是許多管理者很想要的「學習型組織」。如同之前說到的,遠距工作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限制,但這樣的限制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投資:對「無摩擦運作」的投資。我們會建立更多的系統,產出更多的文件,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流程或會議,如同那些遠距工作的先行公司那樣,最終就會獲得更巨大的回報。

下次,若你再聽到「面對面溝通比較快」或是「用電話說一聲就好」這樣的說法或是觀點,請多多提醒自己:只是「溝通」比較快,但成效不會比較好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