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市場物價?外送不只帶來便利 還有看不見的「生活代價」

大數聚

20190820

11716 Views

原文出自臉書【外賣產業隱藏的社會成本】,經原作者Az Liu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flickr/玄史生

最近看到這張照片不少次,中國在發展外賣服務那幾年正好我都在上海討生活,算是從頭看著他們整個外賣產業的發展,不可否認中國的外賣服務是很方便,一個人差不多台幣100元左右的花費就可以點,30分左右就送達,逾時可以給外賣員差評、逾時太離譜還有賠償紅包領,尤其最近天氣熱,對懶得出門的人是很方便,到後來我連買菜買水果都是用外賣APP送貨到府。

image source:Az Liu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使用。

方便是真的方便,但有人說這叫進步的象徵?

呵呵,今天就來聊聊整個外賣產業隱藏的社會成本。

1、環保

我記得從我小學開始,台灣就開始推廣紙餐盒,但就如下圖所示,你看他餐盒用的是什麼材質,對,是塑膠,上海最近才開始試行垃圾分類,也就是說中國的環保意識至少還落後台灣超過30年,禁塑什麼的還早得很,事實上商家目前仍把妥善的包裝當成一個品質的象徵,外賣點烤串,商家特製的餐盒長度正好放下竹籤;外賣點2顆蘋果,他會用兩個球型的硬盒保護;如果你點的是葡萄柚,沒關係球型硬盒還有不同尺寸。

以上都是我親眼所見,如果還不信的人可以打開淘寶,訂製各種塑膠餐盒的服務一點都不難找,量大還有折扣,這些奇型怪狀、沒有複用價值的塑膠餐盒最後到哪去呢?我不用看任何數據就敢保證,中國絕對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生活塑膠垃圾產出國。

2、交通

中國的外賣之所以那麼方便,其實是建立在有一群低薪、騎著電單車(上海禁摩)、散佈在整個城市裡到處亂竄的外賣員,光上海就有2500萬人,比整個台灣都還多,這2500萬人裡面可不是人人都是精英白領,用戶在家裡或公司下單,由在那附近的外賣員接單,由外賣員到商家去取貨,再送到用戶手上,整個點單的流程是這樣。

由於競爭的關係,外賣APP會告知用戶預計送達時間,delay的話會對外賣員有懲罰,用戶也可能會給外賣員差評,兩者都會直接影響外賣員的收入,而對於外賣員來說,他是以單計酬,能接越多的單,他的收入也會越好,兩個機制都是鼓勵外賣員搶快,但是商家備貨有時候尖峰也會慢一些,那這些時間成本誰吸收呢?於是外送員為了搶快無所不用其極,逆向、闖紅燈、騎上人行道都只是小case,所以我一開始的形容就是「一堆外賣員在城市裡亂竄」。

image source:flickr/Franklin Heijnen(示意圖,非文章事件相關人事物)

3、物價

這個台灣人可能很難理解,怎麼外賣還會影響到物價?這要從中國的互聯網思維開始講起。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迷信的是先搶用戶,量做大了再來考慮變現,所以當時百度、美團、餓了嗎幾家外賣APP在競爭的時候,都用的是他們最慣用的補貼策略大打折扣戰,當時折扣戰打最凶的時候,滿30減20最常見,只能算還可以,滿26減24的我都看過,但沒有人的錢是大風刮來的,融來的錢也總有燒完的時候,當補貼力道開始減弱,折扣戰搶來的用戶是沒有品牌忠誠度的,但是用戶享受折扣的習慣已經被養成了怎麼辦?

這時誰家的折扣看起來漂亮,用戶就跑誰家,於是開始出現商家浮報商品價格,比如把原本20元的東西喊成30元,就創造出10元的折扣空間,但這時就出現一個問題:大部份的店家都還是有實體店面的(純外賣店家是另一個有關食安的問題,今天先不談),你在外賣APP上看同一道餐點是30元,但到店裡看只要20元,這像話嗎?那你猜商家會怎麼做呢,當然是把店裡菜單也改成30元,客人來店裡吃沒折扣他們還可以多賺,超棒der~

等到大家折扣都開始變少,滿30減6變成常態,虛高的訂價有可能會降回來嗎?於是用戶用了24元買一個原本只要20元的東西,還覺得自己賺到6元的折扣!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輸家,始作俑者就是那幾家外賣業者,我自己在上海4、5年的體感,從外賣開始盛行之後,上海的外食至少漲了30%到50%,如果這些是所謂方便生活的代價,你願意嗎?

PS.本文僅是作者在上海的觀察,其他城市可能有不同的情況。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