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安靜不自在、結帳選自助式...你拿害羞掩蓋和人接觸 其實根本生病了!

本文節錄自《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的越好,我們越焦慮》一書,作者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由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害羞是種相當普遍的反應。我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當缺點外露時就會害羞。
最常被引用的調查是「史丹佛害羞調查表」(Stanford Shyness Survey),該調查指出超過80%的美國人,無論是過去、現在、甚至是持續發生,他們都曾在生命中的某些片刻感到害羞。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多數場合中,有大半時間感到害羞;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長年來處於害羞狀態。
雖然有兩成以下的受訪者不認為自己個性害羞,但他們的大多都曾出現害羞反應,例如臉紅、心跳加速,或是「肚子在翻騰」。這些人不認為自己容易害羞,因為他們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羞赧。而在所有受訪者中,僅7%表示自己從未感到害羞。
image source:unsplash
2001至2004年間,美國合併症調查青少年補充項目(US National ComorbiditySurvey–Adolescent Supplement),訪問了13歲至18歲的一萬多名青少年,請他們評估「與不熟的同學相處時的害羞程度」,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害羞,但他們的父母則認為有超過6成。
感到害羞就代表了自我意識過剩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跟他人比較時會產生尷尬、焦慮感、對社交能力沒自信,內心承受更大壓力,思考也會受到阻礙。陷入這種狀態後,就更難與他人互動與享受彼此相處的過程,也很難清楚地思考、表達自己。這種現象對職場或社交生活相當不利。極度容易害羞的人可能會受到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或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所苦;但以臨床來說,唯有相當嚴重棘手的狀況才會被納入標準。人們只有在恐懼和焦慮感「與實際情況嚴重不對等」時,才會被界定為患有社交焦慮症。當然,這代表判斷標準立基於我們對「正常」的認知。
有少數的人會發現缺乏自信讓他們綁手綁腳,社交生活簡直是折磨,因此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社交焦慮帶來的痛苦和壓力,遠大於與人見面的喜悅。我們從「經驗計畫」(Experience Project)這個網站擷取了4名個案,此網站成立的宗旨是讓人自在地分享情緒困擾。
「在社交場合中,我會變得很內向、封閉,而且言談舉止都超尷尬。我很怕那種被品頭論足、嫌棄、鄙視的感覺,所以刻意跟大家保持距離。聽見笑聲時,我總覺得別人是在嘲笑我。我知道這種想法很蠢,但我控制不了自己。這幾年來,我已經習慣這種孤僻的生活了……」
「有時候我會避免跟任何人、甚至是所有人接觸,一想到別人正在評價我,我就感到快抓狂。」
「有時候連到超市櫃台結帳這麼簡單的事,都有可能讓我恐懼發作。通常我會選自助結帳,這樣就不用跟任何人接觸。」
「不管是跟熟人或陌生人相處,我都非常害羞,這已經對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了,有些人甚至認為我是在裝模作樣。我沒有朋友,就連出個門也是萬般艱難。我會盡量在白天出門購物,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戴墨鏡跟帽子,它們就像保護殼,能避免我的社交恐懼症發作。一旦發作,我就會開始結巴、冒汗,感覺大家都把我當怪胎一樣地猛瞧。我每天都得跟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態搏鬥。」
這類關於自我隔絕的經驗分享,讓人更了解這些容易害羞者內心的痛苦,以及為何正常生活對他們而言如此艱難。許多備感焦慮的人都以為自己罹患精神疾病,在尋求醫師協助後,他們會拿到抗焦慮劑或其他精神藥物。
image source:Pixabay
自1980年起,社交恐懼症正式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歸類為精神障礙,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縮寫為DSM)中。長期以來,科學家並未針對普遍的害羞現象進行研究,反而嚴謹地調查社交恐懼症的普及度。過去30年來,患有社交恐懼症的美國人,其比例從2%成長為20%。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的越好,我們越焦慮>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reurl.cc/7gx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