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工作33小時、照顧80床...在美國的台灣醫生 看見醫護的天堂與地獄

原文出自方格子【你,累了嗎?淺談美國台灣醫護環境差異】,經原作者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陪你看世界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Pixabay
前陣子看到一則台灣急診醫護關係緊張的新聞,誰對誰錯我們外人霧裡看花不便評論,但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是「大家都累了…」。
記得我在台灣當intern時,也常常有生不如死想要爆炸的感覺。尤其是在內科病房,一個月值10班。值班是早上8點到隔天5點連續工作33個小時,要cover 80床,手機響個不停。好不容易從A護理站忙完要去B護理站,一離開A護理站馬上又call我回去。內容大部分都是補order、做雜事,不覺得有學到甚麼東西,反射神經倒是發達了。
雖然自覺工作辛苦,但在有些人的眼中,intern只是「補order機器」,自然也不會對你太客氣,因此那陣子工作的不是很開心。在大老的眼中我應該只是一個爛草莓,承受不住壓力吧。記得一位主治醫師告訴我說:「有人可以開戰鬥機,但有人只適合開灑農藥的飛機。」所以我就來美國灑農藥了。
來到美國,我不敢說我是護士萬人迷、大家都喜歡我,但是醫護關係確實緩和很多。身為第一年住院醫師(在美國R1=intern),又菜又沒經驗又是外國人,偶爾被質疑order我也是虛心求教,不然就是耐心解釋。
當然總是會有幾個很「aggressive」(侵略性)的RN,完全不聽你解釋從病理學解釋,單憑「經驗」就一直跟你爭辯的人。但大部分的RN都很客氣,就算我跟他們說「嘿,叫我Peddy就好」,他們還是一直稱我Doctor。我也常跟他們討論處置,畢竟他們經驗比我豐富。大家都是一心為病人著想,互相尊重工作起來愉快很多。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美國的RN天生個性好嗎?我不認為。我認為有很大的部分在於工作量的不同。
image source:unsplash
台灣、美國的醫療體系
我們醫院的RN(註冊護理師),1/2是資深RN,工作超過十年以上,1/3是男性。病房每張都是單人床,一個病人一個房間。一個護理站管一層樓約25床,每個RN負責照顧2~4個病人。每個護理站會配置2~3個護士助理(nursing assitant)幫忙量vitals、幫病人洗澡、幫忙拿東西等,以減輕RN的工作量。大部分RN都是一個星期工作3~4天,每天最多12個小時(兩班制)。他們人力是浮動的,會根據需求調整。如果當天有很多病人出院他們就可以提早回家(相反的如果進太多病人他們也會被call來上班)。這還是一般病房的RN,若在PICU內一個RN只要顧1~2個病人,NICU頂多兩個病人。
為什麼在美國工作就可以比較輕鬆?我想最大的原因除了制度規範之外就是人力充足。首先護士的薪水很不錯,工時也不長。不少美國人工作了幾年之後又重新回去護理學校學習(所以有時候會看到年紀很大的護生),加上外國人力進駐(我們醫院大概有10%是菲律賓來的RN,這些RN大部分在家鄉都不是護士,而是來美國之後才讀的),自然工作量少。
住院醫師的話,我們兒童醫院規模200床,在美國算是中型兒童醫院。雖然跟台灣兒童醫院動輒500床起跳不能相比,兒科住院醫師的人數卻比台灣任何一家兒童醫院都多,每年收超過15個人。台灣一年收最多住院醫師的是林口長庚兒童醫院14人,床數高達576床(詳情請看 107年度各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容量一覽表 http://www.hatw.org.tw/upload/20183271548282.pdf,美國跟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一樣規模的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每年兒科住院醫師超過30人)。
image source:unsplash
台美人力嚴重差距
這兩個星期是我最後一次當夜班intern。雖然工作日夜顛倒,但我還蠻enjoy這樣的工作型態。夜班intern不用寫note,不用跟查房,主要工作就是處理complaints跟admission,堪比佛系intern。
每個admission我們大概都花一個小時處理,20分鐘問病史作PE,40分鐘寫病歷。遇到比較複雜的病人我有時間去查書看uptodate,思考多個可能的鑑別診斷之後再來決定下甚麼order去釐清病人情況。夜班時我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跟護士們聊天互動。記得有一天半夜三點我被paged, 打回去之後護理長(charge nurse)說"Doctor!Come to the floor and Let's eat!",那層樓的護士都很會做菜,半夜三點居然在potluck,這是我接過最令人開心的page了! 台灣的住院醫師跟RN的素質跟訓練絕對不會比美國差,因為光看診人數跟經驗就是美國的好幾倍,但這是超時工作換來的。美國的住院醫師雖然看的病人數遠不及台灣,卻有更多時間讀書跟思考。兩者相比我不能說誰好誰壞,但我覺得我還是先待在美國灑農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