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華為/吃虧的還是台灣!高階經理人點出「嚴禁陸企」的邏輯漏洞

顏嘉甫

20190213

17181 Views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華為資安問題掀起全球關注,不少國家陸續宣布禁用大陸相關電子,「華為封殺令」也燒到台灣,然而現今發展5G網路時代,不可否認大陸的各種技術都算優秀,那台灣要跟上禁用嗎?作者身為高階經理人,針對全球科技發展有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建議應該要朝分類、風險規劃以及國家成本的方向先做起,審慎評估才能用大格局解決「小事情」。


image source:flickr/Kārlis Dambrāns

我把想法分成三大板塊,也讓大家了解整體思路:

1、華為&高通&三星

2、有關於禁止大陸企業的相關論述

3、如何改進

華為Huawei/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這三家公司其實類型都是非常非常相似的,當然Samsung更多元,因為有三星電機,也是國家扶持的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所以我就著重在華為&高通這兩家公司。華為在15年前其實不是那麼有名的公司,那個時候,高通已經紅遍天了。高通手機通訊芯片的龍頭,在10年前只有MTK是他唯一的對手。華為最早則是以基地站起家,靠著便宜且非常有競爭力的基地站台,賣到歐洲及非洲等等國家。因為當初Nokia還有其他公司的基地站貴的不得了。華為可能就是這些基地站的1/10左右的價格。

早期的華為也是國家支持,更用軍事化的教育及管理,作為思考教育改造的基礎。在10年左右,華為非常清楚的知道,未來20年,一定會蓬勃發展,所以華為擁有了海思專門研發手機及通訊芯片。當時華為為了要學習,他學著三星的思路,一面和高通做生意,一面也學習高通的技術。所以到後期,其實高通成為進退兩難的局面,當然你依然可以看到三星到目前還用高通芯片也是這個原因,一部分是高通確實能力非常強悍,另外一方面可以交流更多的新科技。

image source:flickr/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華為因為有了海思的加持,經過了10年之後的現在,大多為自主研發。2012實驗室就是為了自主研發成立的,裡面包括全世界各大博士、專家,投入所有最大的研發資源並相互競爭。Like 芬蘭的實驗室 V.S XXX實驗室,為啥講著芬蘭,因為Nokia有很多科學家都在華為的芬蘭實驗室裡面工作,依然坐著非常前瞻的科技。

可以看到華為其實是家追求極致技術的公司,基本上如果是科技的人員,你可以看到三星和華為及Apple基本上已經把全世界所有的材料科技、通訊技術,還有各種新技術,早就在前期就投資及排他了。所以我們現在身邊所有用的科技,這三家公司,基本上都能隨時獲取很多相關資訊。
總結下:

華為:追求技術極致,投資遍佈所有行業市場

Samsung:The same as 華為

Qualcomm:專注通訊相關研發

所以對於我來說,其實我不分到底是不是華為,這三家公司都是偉大的公司,造就著全行業裡科技的進步及發展,並且華為更像Qualcomm,更多的包容及討論,以及更完善的流程制度。

這個議題,其實對我來說有些有意義,有些沒意義。怎麼說呢?我們應該要把安全性分類,比如:

1、國營單位

2、軍事單位

3、民用單位

國營單位/軍事單位關鍵通訊技術盡量少用國外產品。如果要限制,不是只有限制大陸,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限制所有台灣研發相關之外的所有產品。其實重點在於流程及規範。如果只限制大陸的企業,就我來說就太沒有格局。要有一樣的規範,一樣的採購流程,一樣的安全審批,還要有3 ~ 4個相關公開組織,互相制衡,並且不通過的相關國家企業,公布並要求改善(重點要有改善,才不會把供應商養壞,會不斷的有競爭力的供應商不斷出現,並且公開透明)。

民用單位:其實民用單位,我倒覺得礙於成本,只要定義輕量化的審核機制。並且一樣,不得只限定大陸企業,而是其他國家相關通訊設備一定審核,並且不通過的,也依然希望要求該供應商改進。因為很多民間單位,礙於公司營運成本,他必須得用物美價廉的設備。因為有太多太多的設備,貴的沒有價值,那最後只能夠又壓榨員工,取得公司利益,這個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相互條件。高通的通訊芯片,也是有分成國防軍事類,民用。軍用的只供給給美國,像是航空母艦的通訊設備等等。

講完後,我個人是希望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要禁止大陸企業相關的問題,要定義公開規範,才能夠服人。

我希望不管是哪一個朝代的政府,能夠看好這個問題,把科技投資到台灣企業身上。讓國營、軍用的科技,能夠更上一層樓,自主研發,這才是最能夠在未來5年改善現狀的一種方式。

都已經用了那麼久的其他國家的設備,好不容易有感想要解決資安問題,如果只是限制,不解決根本問題,始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For example:5G協議,又或是其他的毫米波通訊協議,如果我們都沒話語權,終究各種測試儀器,芯片等等都會是個問題。MTK 就是一個非常可惜範例,擁有一堆很好的技術,但是國家並沒有扶持好。

image source:flickr/John Karakatsanis

結論

我個人認為,不用在現階段沸沸揚揚的說要排擠大陸企業,而是在初期要先做分類,哪些有風險、哪些可免除、哪些會造成龐大的國家成本、哪一些會造成民眾恐慌,分類後再逐步的定義流程,方向及策略,才能加強本土產業競爭力,又很公開的去評估各國技術,最後資安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的問題,因為用大格局早就解決這小事情了。

這是我的論述,如果是我來看的話,我就會定義標準測試及規範流程,透明公開。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複雜。

BTW,大陸公司都遵從歐洲的個人資安的規範,禁止各種雲端服務,除非用戶自己開啟。所以大陸公司在設計歐洲產品時,都不敢私自開啟雲服務,一般被抓到只有賠錢賠到公司倒掉,未來將很難再進歐洲市場,品牌形象就垮掉了。所以你覺得是定義規範重要還是排他重要呢?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