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聖誕還有跨年、春節…才放假就又想上班 你也得了「節日壓力」?

大數聚

20181223

3151 Views

原文出自「“上班了想放假,放假了又想上班”,“節日壓力”不是傳說」,作者劉融,本文經好奇心日報同意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年末將至,各種節日「蜂擁而至」,冬至、聖誕節、跨年再到春節,這一連串沒停過的節日大會,在亞洲國家受到重視,但越長大你是否越怕過節,為了慶祝、為了相聚讓壓力越來越大,究竟過節的壓力從何而來?又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害怕過節?讓本文告訴你!

image source:Pixabay

「小時候總盼著節日,長大了反而怕過節」這句話我們應該都聽過。節假日乍看上去好像意味著悠閒自在、不用開工,但如果一個一個環節地推敲過去,你就會發現,真正愉快的時間,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節日緊張/壓力(Festive Stress)」這個詞出現在前幾年,它指的是在節假日前後(尤其是年底節日密集階段),「人們為了張羅各種慶祝活動而導致的壓力水平升高」現象。New York Post之前援引Onepoll的一個小規模調查說,88%的人都有這種壓力,甚至為此進行爭吵。常見的導火線,主要是以下幾件瑣事:第一個是「怎麼花錢」,調查中最容易引起家庭節日矛盾的兩個話題就是「去哪度假」(35%)和「花多少錢買禮物」(31%)

關於這點,跟家人、伴侶一起過節的朋友們體會應該更深一些,原因跟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宜家吵架」類似:節假日消費與買家具一樣,都屬於金錢觀、家庭觀、生活方式密集展示和碰撞的領域,光是「一場全程延誤+目的地人山人海的雙人長途旅行」,或者「今年的禮物又是對方從淘寶買的擺件」這樣的細節,也足夠引起一場小型家庭內部爭論,更不用說那種多數時間都呆在一起的長假了。

image source:flickr/Ross Fowler

其次是「去哪家過節」(29%)和「誰來做家務」(27%)。這兩條就符合我國國情多了,在「最讓人心累的節日勞動」這個調查裡,排名第一的選項就是大型家族聚會,別看這六個字好像挺短,它可以包含「今年去你家還是去我家」、「如何應對家族熊孩子和熊親戚」、「怎麼在長輩們的盤問中存活下來」、「吃完飯要不要主動幹活」等等眾多經典難題,基本上就是中國式節日的縮影。

當然了,「沉默才是家庭和睦的真諦」這一普遍真理,在假期也是行之有效的。調查中,有超過一半(56%)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節假日期間,為了躲避吵架不得不忍氣吞聲(bite their lip),64%的人則乾脆設置了「談話禁區」,包括政治、私生活、宗教等等。覺得這幾項不太好理解的話,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跟爸媽討論新聞聯播、闢謠偽科學養生、逃避婚育論戰的場景就知道了。

還有一些不那麼明顯的節日壓力,則屬於「快樂的煩惱」範疇。在上個月床上用品公司Slumber Cloud發布的假日季(holiday season)觀察裡,美國人的節日似乎過得也不是很容易,他們的假日季標配,包含了13個小時的購物、9個多小時的做飯和8個多小時的排計劃,同時還得聽完3個來自家人的過氣笑話、接受3個對自己私生活的八卦拷問、應付3個吵鬧的孩子、跟家裡吵假3次、一起回憶往事7次、失眠4次,以及吃得過飽6次。畫風基本上跟國內差不多,不過也並非完全一致,比如,他們並沒有把「放假也要工作」這點列出來,但「在家也要處理公事」這個選項在我所的調查裡得票數排名第三。可見,當代年輕人想過個節,應該比美國人還要艱難一點。

「節日壓力」從哪個時刻開始?

New York Post在去年聖誕節說,節日壓力通常會在節前兩週(12月13號)左右開始出現,在聖誕節當天達到頂點,然後一直持續到月底,即假日季結束。

如果你覺得這個時段不太符合國內習慣的話,另一條信息可能對你會有點用,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商場在節前就開始反覆播放經典節日音樂的話,人們的節假日壓力可能會提前到來。因為這些歌曲會像倒計時一樣,不斷暗示你抓緊時間買東西、大掃除、走親訪友什麼的。華盛頓州立大學2003年的另一項研究還注意到,當購物者聽到歡樂的聖誕音樂(or看到聖誕裝置)時,他們還會不由自主地花更多的錢—又是一個被商家的情緒營銷成功套路的案例。

image source:flickr/Gopal Vijayaraghavan

所以,所謂的「讓人緊張又期待的節日氣氛」,有時候講白了,其實就是各大賣場全天候播放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發財發福中國年》、《恭喜發財》,以及人們在貨架之間穿梭不停買買買的景象。俗話說:「沒有被《恭喜發財》單曲循環逼瘋的新年是不完整的。」這句話確實可以概括大家痛並快樂著的節日心態。

最後你可能會問,既然放假這麼難受,我們為啥還如此期待放假?今年年初,一個來自英國的調查就(非常文藝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英國人心中,假期最讓人期待的部分,其實是「旅途剛開始去機場的路上」以及「節前最後一天下班時分」,而不是旅遊的途中。換言之,如果年底假期你沒錢出去玩只能窩家裡的話,別灰心,你從現在就可以安慰自己,此時此刻才是最接近度假真諦的狀態,「放假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它還沒正式開始的時候」,既然假期的真正奧義你都已經體驗完了,還老想著旅遊幹啥?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