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的市場隱憂:其實沒那麼「去中心化」?穩定幣真的可靠嗎?

原文出自【防範風險 確保落實監理】,經原著【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pexels
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DeFi前景誘人:防範風險、確保落實監理
DeFi的系統性風險就跟KYC一樣,監理重點都是貨幣供給的入口跟出口,而且要避免銀行被虛擬市場控制,監理的重點也就不能放在會被影響的資產,而得放在持有這些資產的銀行。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雷曼兄弟的倒閉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當時有個價值600兆美元的場外交易(OTC,即去中心化)衍生商品市場也搖搖欲墜。市場花了10年的時間,才從雷曼兄弟的傷害中恢復過來,如果OTC也崩潰,後果更不堪設想。2022年全球去中心化市場的GDP總值,預計將達100兆美元。
當然,這個數字是交易的總額,而非淨現金流;如果全世界有個統一的票據交換所可以統合所有買賣資料,許多帳務的金額會彼此抵消。後來《陶德–法蘭克法》(Dodd-Frank Act)的重點之一,也是把這些金融工具的監管權利,集中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
13年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市場規模,成長到850億美元。雖然DeFi的規模比之前的場外交易小很多,也還看不出未來會怎麼發展,美國依然希望「先確保能夠確實監理」。它不僅必須訂出該行業的監理規則,之後還得處理DeFi、美元、銀行體系之間的關係。
與美元掛鉤獲得信任
DeFi一般來說就是虛擬貨幣的抵押貸款,它通常用一種虛擬貨幣當抵押品,為另一種虛擬貨幣擔保,不過有些抵押品會是與美元這類主要貨幣掛鉤的穩定幣。當然,它也會在其他地方用到穩定幣,但監理碰到的問題,大部分都和這種把虛擬幣掛鉤到主流金融系統的機制有關。
穩定幣並不是新的科技產品,只是一種用區塊鏈來連動銀行存款的東西。虛擬貨幣是去中心化的,但穩定幣的管理相當集中,所以管理單位的誠信就成了一個問題。很多時候管理者的誠信真的值得懷疑,2021年10月,泰達幣(USDT)就因為謊報貨幣儲備量,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開罰4,100萬美元。
而且即使管理者完全可信,穩定幣依然有潛在風險,這些商品一旦進入金融體系,就會擴大貨幣供給總量。央行當然很在意這個問題,所以討論穩定幣的時候,一定要同時思考各國央行自己發行的央行數位貨幣(CDBCs)這種相同功能的東西。
監理DeFi時,除了要重視結算集中化的問題,通常還要跟其他虛擬貨幣一樣,考慮到防制洗錢/了解客戶的問題。不過,穩定幣有時候對國家來說,也相當好用。未來各國的制裁與法規一定會越來越複雜,例如美國會制裁中國企業,中國則會明文禁止所有和中國有關的企業遵守美國的禁令。美元早就是一種戰略資產,但未來可能直接成為軍事武器,這時候穩定幣就會大幅影響美國力量投射的能力。
Image Source: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