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也不是對手!東南亞「超級App」Grab是什麼來頭?

Image Source:Grab

文/Howie Su

Grab風光上市的背後,誰是最大贏家?

跟隨著另一家在2017年於美國上市的SEA集團的腳步,東南亞的共乘交通服務龍頭Grab宣布在美國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風光上市,當前估值約為400億美元,Grab已經不是獨角獸(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而是十角獸(估值達到100億美元)等級的企業,就投資方來說,最大贏家莫過於軟銀、淡馬錫、黑石集團,老虎基金等機構投資人了;而公司創辦人陳炳耀、陳慧玲也在納斯達克敲鐘時提到平台經濟的成功性。不過在上市的背後,Grab在這九年間到底經歷哪些風雨?又享受哪些紅利果實呢?

▲Grab創辦人陳炳耀同時也是富三代

Image Source:Grab

整合資料、市場、聯盟的巨型平台企業

身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東南亞公司,Grab的營運版圖橫跨8個國家、400多座城市,提供消費者的搭乘、外食,與支付需求的「超級App公司」,旗下有GrabFood、GrabMart 、GrabExpress、GrabMerchant等業務。公司能夠快速成長至現在規模有三大原因:尋找聯盟、善用資料、細分市場,外加明確的發展願景:打造東南亞最大的「日常超級App」。Grab的App可與智慧型手機功能相互結合,生成關於個人交通喜好、交通服務市場需求、市中心進出交流量等大量的個人與公共資料,該過程稱為資料化,透過資料化Grab得以進行細分市場,如泰、越部分使用者的交通工具是機車,柬埔寨為自行車/人力車,而非汽車,又或是先買後付或當下即付的消費習慣,透過一系列的資料處理洞察出消費者需求,進而尋找相關合作夥伴(如Agoda、Booking.com)以組成聯盟。

▲Grab善用資料來擴大平台生態範疇

Image Source:Grab

印尼Gojek或成為其最大競爭對手

2016年,Uber退出中國市場,被當地競爭對手滴滴出行打敗;在東南亞的戰役中,Uber也敗給Grab,主因在於Uber再細分市場策略上不夠精確,東南亞雖然是龐大的數位經濟體,但其市場區隔破碎化的特質對於想要一次規模化的企業造成龐大營運成本,因此Uber在2018年淡出東南亞市場,並將當地業務出售予Grab。不過這場戰役並未停歇,因為下個競爭對手Gojek立馬蹦出來挑戰,同樣從「機車計程車」起家的 Go-Jek 的也以平台優勢提供消費者各種生活服務,如按摩、房屋修繕、汽車保養、美髮美容等。故此,Grab的業務除重視應用端外,也開始朝向顧問服務與技術建立等面向發展,如B2B 平台GrabMerchant提供小微企業數位轉型/行銷工具,一方面增加公司的合作夥伴數量,一方面透過顧問服務賺取轉型財;又如 Grab Defense 欺詐檢測和預防技術,透過整合算法、數據結構和分佈式系統團隊,開發出AI防詐欺平台,使其詐欺損失降至營收的0.2%,相較於平均的1.6%大幅減少。

Grab上市代表東南亞新創躍上國際舞台

一系列的策略與做法,搭配數位經濟的順風車讓Grab風光上市。往更深層的含義來看,其實也代表東南亞的平台型新創走向國際舞台,下個上市的業者可能就是其競爭對手Go-Jek,或是大型電商業者Bukalapak,新加坡的POS系統服務商Qashier、教育科技新創Tigerhall也達到E輪募資的成果,距離上市或被併購僅一步之遙。當然,會笑到最後的贏家大概還是軟銀、老虎基金跟淡馬錫了!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