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ie Su/Google、淡馬錫發布《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新創募資、數位金融...4大亮點一次看!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Howie Su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新興經濟體

Google、淡馬錫、貝恩顧問公司從2016年開始針對東南亞數位經濟趨勢發佈報告,筆者觀察至今已有五年時間,變的是東南亞的數位經濟規模水漲船高,數位消費者每年以雙位數速度成長;不變的是各國齊心協力合作,在技術、商業模式、消費者、數位轉型,甚至投資的議題上密切交流,從政府、企業,乃至新創,在這個多元且破碎的市場中,以及在反全球化與市場區域化的趨勢下,合作成為各國共識,而資料、演算法與軟體正是串起東協的強大動力,衍生出電商、交通、媒體、金融,甚至教育科技等一系列平台產業崛起,讀者若有興趣可從這裡取得報告。

Image Source:unsplash

亮點一:2030年線上經濟成交金額將達一兆美元

多虧近年來平台的便利與資料的可使用性大幅提高,加上疫情的催化,使得東南亞的數位消費者在2021年增加了4,000萬人,預期網站商品成交金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GMV)在2030年將達到一兆美元。目前數位消費者總人數為4,400萬人,其網路滲透率達75%,換句話說,每十位消費者就有八位的購物行為在線上完成,其中以泰國與菲律賓的數位消費者人數增加最多。在消費品項部分,以生鮮百貨、美妝、服飾、電子產品為大宗,其次則為影音訂閱、食物外送與交通服務,這些需求近一步催生店家提高數位化程度。

▲東南亞預計2030年站商品成交金額將達1兆美元

Image Source:2021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

亮點二:中小企業加速部署數位平台

根據報告,目前東南亞中小企業(SMEs)有30%投入數位平台部署,其他70%正準備投資數位技術與人員培訓。這些已完成數位化的中小企業有幾大特色:服務終端消費者(B2C)為主力、正職員工少於100人、強調整合金流與資訊流,以馬來西亞、菲律賓,與新加坡的中小企業最為積極。在平台的選擇上,多數中小業者已跟隨大型平台上駐站為主,如蝦皮、Grab等,積極參與生態圈,但不少業者也積極投入數位工具開發,以外掛的方式與大型平台串連,強化消費體驗。執得注意的是,許多業者反映平台雖然能帶來規模效益,但在平台抽成與自身折扣優惠中仍需要找到平衡點

亮點三:新型金融服務帶動多種商業模式

中小業者對於金流的重視,75%的業者衍生出對數位金融的龐大需求,其中,以數位支付為主要,其次為款項清算、數位保險、線上借貸。可以觀察到的是,2015-2018年為線上借貸的爆發期,許多借貸行平台在東南亞如雨後春筍冒出,在供需調整與金融監理機關立法後,數位金融逐漸回歸平衡,支付(如電子錢包)又重返需求大宗。同時,82%的業主也期望從支付軌跡中了解費者的輪廓,用於優化銷售服務甚至是供應鏈採購上。

▲東南亞數位經濟未來將相當驚人

Image Source:2021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

此外,以fintech新創而言,過去業者多提供應用服務,近年來在軟體技術成熟下,也逐漸出現提供數位支付基礎設施的業者,以從YCombinator畢業、並獲得多家創投投資1.5億美元(C輪)的印尼新創Xendit來看,公司創辦人看到無論是一家Instagram商店,或是東南亞的超大型企業,都離不開數位化衝擊,公司為為印尼、菲律賓和東南亞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新創以及大型企業提供支付解決方案。

亮點四:以科技新創為主的企業募資金額再創高峰

截至2020年,東南亞的創投、私募、策略投資總金額為11.6億美元,預期2021年將超越此數字,逐漸往疫情前的高峰邁進,而市場投入資金(dry-powder)達14.2億美元,許多創投持續募資。在創投市場,種子輪的募資逐年上升,2020已達1億美元,原因在於看好數位消費者市場商機以及平台的指數成長爆發性,許多國際投資人願意在創街初期的階段投資,風險胃納性不斷增強。從獲投產業輪廓來看,電商(含物流)、外送、交通與三類新創為主要類別,這些新創在募資同時,除了投入技術與市場開發外,現在也興起了數位人才延攬的潮流,這類新興人才,如軟體與AI等領域相當難找,因此新創必須花費更高交易成本來獲得此類人才。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