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家中」其實不簡單!我們未來能選擇臨終的地點嗎?

大數聚

20210611

8464 Views

本文節錄自【日本Yahoo! 外科醫師的真心話: 白袍下的醫界真相】一書,作者中山祐次郎,由世茂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文/中山祐次郎

雖然很突然,但你有想過自己的「死亡場所」嗎?

大家或許不太知道,今後日本將會變成「多死社會」。現在日本一年死亡人數有多少?正確答案是130萬7748人(2016年)。這數字和現在的青森縣人口數一樣,經計算得出,約24秒就會有一人死亡。不單如此,死亡數很明顯有在增加中。

在下方的圖表中,畫有從昭和22(1947)年到現在的日本死亡人數變遷。看了這張圖後就會知道,進入平成(1989年)時死亡人數開始增加,此後年年都在持續增加。這個傾向持續了一陣子,厚生勞動省預測,2040年將迎來顛峰。顛峰時期的一年內死亡人數將超過160萬人。

其中,還有一件事希望大家知道,那就是「日本人死的地方會從醫院轉移到家裡」。與其說是轉移,或許說是回去比較正確。以前日本人就是在榻榻米上出生,在榻榻米上死亡。下方的圖表就顯示出了這種情況。

根據上面的圖表顯示,在自家死亡的人數,現在是1成,剩下9成的人是在醫院或看護設施中死亡

因此我預測,今後在自家死亡的人數會增加。原因是,對國家來說,「死在醫院要花錢」,這是抑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的一種方法。根據內閣府針對2000人進行的問卷調查,有54.6%人選擇「自家」作為「迎接臨終之處」,回答「醫院或看護設施」的人則是32.2%。

我的立場也是強烈贊成以自家做為臨終場所。

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前去訪問診療(醫師前往患者住家診察),實際在患者家進行照護時,患者在家屬守護下,心跳逐漸趨緩而嚥氣的瞬間,當時年輕的我正巧也在,內心雖焦慮不安,卻見到了平穩的臨終。沒有在醫院裡臨終場面一定會有的鬧鐘聲響,也沒有工作人員往來慌亂的腳步聲,靜靜地維持著尊嚴而結束生命的模樣非常自然,至今我仍記憶猶新。

可是現實上,居家看護還頗有難度。現況有很多例子是,本人雖希望在家,負責的家屬間卻未達成協議,而將患者送去醫院。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居家看護的體制

統整一下,關於「『想死在家裡』有可能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雖然要緩步漸進,但是有可能的,而且今後選擇這條路的人會不斷增加。」


《日本YAHOO外科醫師的真心話:白袍下的醫界真相》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3fYc6s4

- 誠品線上 https://bit.ly/3d26HON

- 金石堂 https://bit.ly/3fZBMo8

- 讀冊TAAZE https://bit.ly/3fZDZQI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