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是什麼?台灣有嗎 我們應該如何防範未然?

文/張士哲

近日中央銀行理事示警,認為現在的新台幣匯率升值,與當年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背景頗為相似,引起國內不少討論,不過「荷蘭病」是什麼?

「荷蘭病」是什麼?

在1960年代時,荷蘭發現了北海天然氣,以致於荷蘭的出口巨幅擴增,讓荷蘭幣大幅升值,導致當地傳統產業喪失了國際競爭力,加速了去工業化,這個現象稱之為「荷蘭病」。也就是說因為自然資源的出口(或某特定產業的經濟成長),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就可稱之

對此,央行以長達18頁的報告分析,台灣的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的「荷蘭病」現象並不相似

2020年台灣的電子資通訊業出口量龐大,傳統產業的出口衰退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因素的影響。雖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但新興科技應用成長、遠距商機熱絡、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市,讓電子資訊產品出口達到雙睡數的成長。

台灣商品貿易出超也擴增到593.9億美元,是外匯市場為會供給增加的主要來源之一,連帶的帶動新台幣升值;至於傳統產業出口值則是呈現衰退的狀態。

也就是說,傳統產業的出口表現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的影響,新台幣升值並非造成傳產衰退的主要原因。央行指出,疫情帶動宅經濟與遠距商機,讓電子資通訊出口值大幅增長,傳產出口則是隨著全球景氣衰退而下滑,這樣的出口兩極化表現應為短期現象。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去年台灣傳產製造業就業及薪資多呈現下滑的狀態,反映了傳產的勞動需求減少,與「荷蘭病」因資源移動效果引起勞動供給減少且工資上漲的症狀不相同。

2020年以來,台灣的財政赤字上升,不過今年中央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GDP比率為32.11%,仍然低於法定舉債上限40.6%。當年荷蘭受天然氣出口收入增加或社福支出增加而影響政府收支穩定性,兩者情況也不太相同。

新台幣為何持續升值?

2019年以來新台幣升值,除了反應台灣經濟基本面佳外,也與全球疫情、QE外溢效果等因素有關。除此之外,

・台灣商品貿易的順差增大,除了電子通訊出口擴增之外,國際油價下跌導致購油的支出減少、進口下降;

各國實施邊境管制措施,以致於去年台灣旅行收支逆差劇減;

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推出史上規模最大的貨幣及財政政策,讓外幣資產吸引力降低;

壽險業買匯投資國外金額減少,讓資本利得以匯回國內,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債券ETF也被大量贖回;

國際美元走弱也加深了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的預期;

去年下半年外資投資國內股市轉為淨匯入

這些都是助長新台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至於台灣要如何避免「染上」荷蘭病?央行認為,傳統產業若持續提升競爭力,就可以降低荷蘭病的疑慮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