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帶小孩?幼童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經改變 3C世代該如何與「螢幕」共生

本文節錄自【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一書,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 ,由天下文化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文/亞當.奧特(Adam Alter)
幼童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經改變
我撰寫此文時,我太太在兩週前生了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山姆.奧特(Sam Alter)。山姆活在被螢幕圍繞的世界裡,嬰兒監護器的螢幕會把我們的聲音和臉孔傳送到他的房間。他會透過我iPad上的螢幕,看見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祖父母、叔叔和堂兄弟姐妹的臉孔。客廳的電視會出現自動的畫面與聲音,幫助我們安撫他入睡。再過一段時日,他就能學會怎麼使用iPad和電視,接下來是學會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或是他那個時代相當於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科技產品。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就許多方面而言,這些螢幕會讓他的童年變得更豐富,他可以看影片、玩遊戲,透過被祖先視為科幻小說才會出現的方式與他人互動。但螢幕也很可能讓他的童年變得更單調無趣。二維平面世界只能呈現真實事物的部分面向,社會互動的效果被打了折扣,獲得填鴨式知識的機會變多了,想像與探索的空間變少了。誠如杜安告訴我的:孩童時期與螢幕相處的時間長度,會影響我們下半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與其等到不健康的模式形成後再糾正,不如趁早找到平衡點,防患於未然。
在YouTube的某個次類別,裡面有許多影片的內容顯示出小寶寶對螢幕陪伴產生的反應:他們不知道雜誌要怎麼使用。其中一段影片的觀看次數超過五百萬。影片裡有個一歲大的女寶寶以老練的手勢滑動iPad螢幕。她欣賞著一個又一個畫面,當iPad按照她的指令做出回應時,她開心的發出尖叫聲。蘋果公司在2007年隨著第一支iPhone推出的螢幕滑動功能,對這個寶寶來說就和呼吸或吃飯一樣自然。當她坐在一本雜誌前面時,她仍然用手指去滑動雜誌封面,但她面前的圖片並沒有變成另一個圖片,於是她開始發脾氣。
這個小寶寶屬於世上第一個用這種方式理解世界的世代,這個世代的孩子認為自己對周遭的視覺環境擁有無限的掌控權,也覺得只要隨手用指頭一滑,就能用新奇的事物取代眼前無趣的體驗。這段影片的標題下得很好:「雜誌是沒有作用的iPad。」有人在影片下方留言:「可以請你說明一下,為何要讓一歲大的小孩玩iPad嗎?」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iPad成帶小孩最佳利器,壞處是什麼?
iPad可以讓帶小孩的工作變得輕鬆很多。愛看影片或玩遊戲的孩子可以透過iPad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因此,它是工作過量與休息不夠的父母最大的福音。但是iPad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這些影響即使長大後也難以消除。
網癮戒除中心「重新開始」(reSTART)執行主任希拉蕊凱許(Hilarie Cash)對這個議題有非常堅定的看法:她並不是主張禁慾,但她親眼見證了過度使用螢幕裝置造成的後果。她說:「兩歲以前的孩子不應該接觸螢幕。」她認為幼兒接觸的互動應該是直接、具有社交性、親身體驗並有實體的。
人生的最初兩年會決定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不論當他們長到三歲、四歲、七歲、十二歲,還是以後。凱許說:「孩子在上小學前只能看電視,七歲以後才能開始使用互動式科技產品,例如iPad或智慧型手機。」她也建議父母將孩子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以內,連青少年也不例外。但她也承認:「要做到並不容易,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與運動量,還有與家人相處及運用想像力的時間。」當孩子沉迷於螢幕裡的世界,這些事就不會發生。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美國兒科學會(AAP)贊同凱許的看法。「父母應該避免讓兩歲以前的幼兒接觸電視與其他娛樂科技產品。」AAP在一份線上報告上如此建議。「幼兒的大腦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會迅速發展,幼兒學習成長的最好方式是透過與人互動,而不是與螢幕互動。」這個看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周遭到處是螢幕,要杜絕螢幕的使用真的很困難。早在2006年,也就是蘋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Pad的四年前,凱澤基金會調查發現,在兩歲以下的幼兒中,有43%每天都會看電視,85%一週至少看一次電視,61%每天至少會待在螢幕裝置前面一段時間。一個名叫「零至三歲」的組織在2014年提出一份報告指出,38%的兩歲以下幼兒曾經使用過行動裝置,而在2012年,這個比例是10%。到了四歲時,有80%的孩童曾經使用過行動裝置。
「零至三歲」對螢幕使用的態度比美國兒科學會溫和一些,因為他們體認到一個事實:幼兒接觸螢幕的情況再所難免。「零至三歲」不是完全禁止幼兒接觸螢幕,而是建薦一些特定的接觸方式。報告開宗明義就說:有大量研究證明,孩童健全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以溫暖、慈愛的互動形成的正向親子關係。父母與其他照顧者發揮敏感度,對孩子傳達出來的任何線索做出回應,同時透過適齡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力。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該如何協助孩童與螢幕產生「有益」的互動?
美國兒科學會顯然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它對幼兒接觸螢幕裝置的報告最後以「幼兒學習成長的最好方式是透過與人互動,而不是與螢幕互動」為結語。美國兒科學會與「零至三歲」的差異在於,「零至三歲」認為只要父母從旁協助,孩童能與螢幕產生有益的互動,這種互動有三大特點。
第一,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將螢幕上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連結起來。
如果某個應用程式遊戲是讓孩子把積木按照顏色分類,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將家中要洗的衣物按照顏色分類。假如孩子玩了以積木和球為主題的電玩遊戲,他們應該也要花一點時間玩真正的積木和球。孩子的任何體驗都不該只存在於虛擬世界,因為虛擬世界只是在模擬真實世界而已。這種從螢幕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的方法稱做「學習遷移」,它能提升學習成效的原因有兩個:要求孩子重複練習自己學到的東西,同時鼓勵孩子舉一反三。如果孩子知道螢幕上看到的狗和街上看到的狗是一樣的,那麼他們就會明白,狗能存在於許多脈絡之中。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第二,主動參與更勝被動觀賞。
比起讓孩子被動吸收內容的電視節目,能讓孩子採取行動、記憶、做決定以及與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式遊戲更勝一籌。「芝麻街」這類步調較慢的電視節目,會鼓勵孩子參與和投入故事情節,所以它會比「海綿寶寶」這類節奏快速的節目更適合幼兒,畢竟「海綿寶寶」是為了五歲以上的兒童製作的。在一項研究中,四歲兒童在觀賞「海綿寶寶」九分鐘後,呈現難以記住新資訊的情況,而且會拒絕後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誘惑物。因此,父母不該長時間打開電視,讓電視的聲音成為家裡的背景聲音,而是要把看電視的時間獨立出來,與其他活動分開。
第三,讓幼兒接觸螢幕時,父母應該聚焦於內容,而非科技功能。
例如,讓孩子透過螢幕裝置看故事時,應該要讓孩子有機會說說他們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該他們指出各個人物角色,換頁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科技功能讓孩子覺得應接不暇。父母要讓螢幕閱讀體驗盡可能接近看真實故事書的體驗。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青少年和孩童一樣,他們對成癮往往缺乏抵抗力。「重新開始」以節食和永續環保計畫為比喻,說明年齡較大的孩子與螢幕互動的時間與頻率應該是多少。凱許說,她傾向不使用「成癮」這個詞,因為它暗示了這是一種疾病。因此,「重新開始」借用了環保運動的語言。「重新開始」的官網告訴大家,它是「永續使用數位科技康復中心」,教導人們如何採取永續的生活方式。這個康復中心是「僻靜中心」而不是醫療機構。「要完全避免使用科技產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教導客戶徹底戒除科技。」凱許對我說:「我們教導人們如何解決問題,這和傳統的治療方法很不一樣。」凱許解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因為他們提供的治療計畫只有四十五天,計畫結束後,患者就得靠自己了。
《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3c7llTf
- 誠品線上 http://bit.ly/3roXODz
- 金石堂 http://bit.ly/30kbrrY
- 讀冊TAAZE https://bit.ly/3kVrM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