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轉職履歷能「膨風」嗎?履歷造假對職場人的傷害有多大

原文出自【「令人心動的offer」簡歷造假,對自己的危害有多大? 】,原作者Sean Ye,經瞎說職場(微信:HRInsight)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編輯選文

編輯選文

中國一檔實習律師的工作日常成長記的辦公室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2》,裡頭一名參加者何旻哲,履歷造假罪證確鑿,被律師事務所清除了實習記錄。許多人開始討論起履歷造假這件事,究竟履歷造假或灌水,被發現了,對於你的職場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來自中國的職場觀察家有很詳細的分析與觀察。

Cover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文/Sean Ye

好久沒看《心動的offer2》了,畢竟真愛丁輝跑路了,真的讓我缺乏追下去的動力。

結果,有了新的瓜。頂替丁輝的何旻哲,履歷造假罪證確鑿。被君合(律師事務所)清除了實習記錄。

▲ 何旻哲

Image Source:翻攝自微博

這事情太勁爆,作為HR從業者,我真真沒有想到有人上電視造假。

所以到底履歷造假會對他產生怎樣的影響?道歉後,他還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很遺憾,這個世界沒有後悔藥。

王律師的回覆很平和,但現實很殘酷,對於絕大部分大公司來說,何同學基本上就告別大公司了。

大公司的 HR 不可能招他,否則 HR 就會聽到員工的投訴:「你們招這種誠信有問題的人進公司,是認可他說話的價值觀嗎?」

有人和我說,人人履歷都造假,何旻哲只是不幸被抓到了。

真的是這樣嗎?

履歷造假 vs 灌水

吃瓜之餘,我想問一句:

大家的履歷裡面是不是面面俱到,每個細節都真實且毫無遺漏呢?

先自我坦誠一下,我的履歷裡也不是100%真實

是不是很意外,你一個濃眉大眼的人力資源從業者,履歷居然也有水分?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LinkedIn Profile,其中漏了一段2週的履歷。

2008年,在加入500強人力資源企業Randstad之前,我曾在一家保險理財機構短暫工作了2週。

我幾乎是同時面的兩家公司,Randstad的offer來得晚,我就去了第一家,但雖然晚,但是Randstad給的錢多,所以我就果斷離職了。

這段經歷太短,我沒有放入履歷中。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但這不屬於履歷造假。最多算是履歷美化。

如果 HR 在面試中問到我,我可以大大方方的解釋這段經歷。

不僅如此,我每段工作經歷都超過3年,我是一個很穩定的職場人,這一次短暫工作經歷不會影響履歷的成色。

那麼,對企業和HR來說,履歷造假的界限在哪裡呢?

履歷的花樣有多少?

我們就以網絡上對於何同學履歷的曝光為例,給大家分析一下履歷造假/美化的幾個大類。

第一種:無中生有

這種造假真的是喪心病狂

何同學履歷中最讓人詬病的一點是捏造了普華永道(PwC,台灣資誠會計事務所的聯盟所)的經歷。

他的校友爆料,他實習的公司是正中珠江,也有普華永道的HR網友爆料「系統裡查不到他」。這是一個怎麼洗也洗不掉的污點,也是100%的履歷造假。

沒有待過的公司,沒有做過的崗位,沒有拿到的頭銜,這是最好查證的造假方式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節目組的警覺性確實不夠,也可能是沒想到有人這麼膽肥,上電視的節目都敢公然造假。

但最讓我疑惑的是,何同學你來律所實習,偽造一個會計師事務所的履歷,這是哪一齣呢?

這就好比我去投履歷參加《創造101》,然後偽造了一個我和李誕(中國脫口秀演員)講脫口秀的經歷,真的有幫助嗎?

事實上,在面試過程中,除了聯合創始人肖律師之外,王律史律和梁律都表達了反對意見。梁律師直言:他興趣特別廣泛,對律師的熱情不夠。

真的是走了狗屎運了才能被大boss看中,選了進來。

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是去了會計師事務所,那何同學也拿不到offer。因為他在普華永道的履歷中還編了不少東西。

第二種做法:添油加醋

他在履歷裡列出的諸多所謂獨立進行過的項目,包括獨立完成應收賬款,負責中小板IPO項目,已經被四大的從業者爆出,入職第一年的員工都不見得有資格做,更別說實習生了。

這種行為我稱之為履歷灌水或者履歷美化——沒有到履歷造假的地步,但很容易被專業的HR發現

我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履歷看起來特別專業。所以用一些專業詞彙,讓自己的活看起來特別高大上。比如:

智能高端數位通訊設備表面高分子化合物平面處理工程師——貼膜;

耐酸鹼高溫固化材料的近距離空間傳輸操作工程師——搬磚;

能理解,但這種做法並不算聰明,我也經常在面試中遇到這種情況,舉個例子,有小伙伴寫她負責某互聯網平台的KOL招募。

我拋出了三個問題:

你在KOL招募項目中是什麼角色?具體的日常工作是什麼?

你在和KOL打交道時,發現有什麼阻力?你是如何解決的?

如果讓你總結這個項目中的三條核心經驗,你會如何總結?

很快小伙伴就坦誠,她主要是加KOL微信,邀請他們加入。之後的對接都是其他同事負責的。

有經驗的面試官會用結構化的提問去拆解我們履歷中的每個項目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你在項目中擔任什麼角色?日常工作有哪些?

項目難度在哪裡?為什麼做成功了?為什麼失敗了?

如果再讓你做一次這個項目,你會如何改善?

如果你沒有做過這個項目,你很難編出細節來,很快就暴露了

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面試官不問,我是不是就逃過一劫呢?

真不是的。

比如說你編造了一次不存在的校園活動組織者的經歷,但是HR不問,那說明 HR 根本不看重這段經歷

編了除了提心吊膽之外,沒用

以何旻哲同學的案例來說,律師們肯定不了解普華永道的工作機制,也無從問出有價值的問題。

但人家律師根本不關注這段履歷。

你放在履歷也不能算加分

相反,如果何旻哲編造的法律相關的經歷。

那麼專業如王律,能把細節都給你問一遍,問到何同學想哭。

第三種是瞞天過海

有些同學會隱藏自己的部分經歷,比如跳槽太頻繁,所以會隱藏部分特別短的工作經歷。

但是隱瞞一段經歷,得有兩種辦法:

1、讓那段履歷空著。

HR對於空檔期都是非常敏感的,我們會找到每一個空檔期去問,為什麼這段經歷缺失,你是在家待業嗎?為什麼會裸辭呢?是辭職還是其他原因離職?

兩句一問,你可能會後悔自己的操作了。

2、延長其他工作經歷來遮掩

我遇到過一個朋友,他在兩段外企經歷中夾了一段很短的民企經歷,本來外企人轉型名企不順利,很正常。但他為了履歷好看把前一份工作延長了2個月。

但他並不知道企業給了offer之後,會安排專門的公司做背景調查,搞得他非常被動。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背景調查是做什麼的?

之前提到,我的履歷漏了一段很短的經歷,如果面試官要追問這段經歷,我一定會在面試階段坦誠。

一方面無傷大雅,另一方面如果我堅持不說,背調查出來,面試就完了

我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背景調查,簡稱背調。英文是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一般在你接受了offer之後,企業會安排專業的第三方調查機構,來確認你在面試過程中講的過往履歷都是真實的

其中包括:

你沒有違法犯罪記錄

是否有影響應聘崗位的訴訟記錄或官司在身;(當然,不是說不能打官司,也不是說不能做被告,但是企業需要了解這些信息來判斷你是否合適入職,舉個例子,你在金融行業如果有詐騙的訴訟官司,還想要進金融行業的關鍵崗位,那就是做夢。)

教育經歷是否真實,比如說大學學歷是全日制還是成人自考。當然,西太平洋大學這種野雞大學也算假的;

工作經歷的崗位是否準確;說自己是總監的,其實可能只是個經理;工作業績是否像求職者自己所說是公司前列,還是業績完不成被勸退;

工作經歷的入職和離職日期是否準確(一般來說,精準到月就行,主要是為了確認經歷中沒有被加塞)

這種背調,在金融、法律和財務等比較敏感的崗位上,是100%無法擺脫的

何同學這次在全國人民面前造假被曝光,無論是想要留在法律圈還是想加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沒戲了。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背調公司怎麼調查呢?

首先背調公司會向你要一個來公司上級和HR的聯繫方式,打電話去核對你的工作履歷,包括且不限於入職時間,離職時間,工作時表現,是否因違規受過懲罰……

不僅如此,背調公司往往還會給你的上級來一個靈魂發問:如果有機會,你還會再願意和這位同事共事嗎?

當然,我們求職者也有對策,我們往往會提前和自己的上司和老同事打好招呼,讓他們幫我們說說好話

然而,背調公司收了錢,還是要辦事的。

除了你給的聯繫方式之外,他們還會自己想辦法找到你公司其他人尤其是HR的聯繫方式,來複核你的經歷。再發現你的履歷中有問題後,他們會含蓄的提醒你再提供更多證據。

如果你造假,你根本無法提供證據

Image Source:freepik(示意圖)

寫在最後

有不少人會來問:我的履歷中有部分造假部分,隱瞞了一段工作經歷,或者拔高了自己在上家公司的崗位。

現在到了背調環節,我應該坦誠嗎?還是賭一把?

我給的建議都是盡量坦誠。

如果企業需要人才,不是特別嚴重的造假,比如,漏掉了一段1個月就跑路的工作經歷。很多時候,HR可以理解,不影響offer。

你在面試中坦誠了,大家還有的聊。

當然,也有可能,在你坦誠後,公司把問題上升到誠信問題而拒絕給offer,但至少不會上永久黑名單

但如果背調中發現作假,那就是永久封殺了

不僅如此,就算是背調沒有發現,也有可能在工作中被發現。

我們入職前都簽過承諾履歷信息絕對真實的承諾書的。

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在那裡。

今天倒下的是何同學,毀掉的是何同學的前程,但是對我們來說也同樣需要小心。


作者簡歷

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