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也不買單! 為什麼《花木蘭》會因為「文化挪用」惹怒中國觀眾?

大數聚

20200917

7855 Views

原文出自【豆瓣評分 4.7,迪士尼的《花木蘭》為什麼討好不了中國觀眾】,經 ifanr愛范兒 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文/冷思真

“ 看完了《花木蘭》的中國人民,與看美國版《戰爭與和平》的俄羅斯人、看《絕代豔后》的法國人、看《藝伎回憶錄》的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共情。 ”

微博用戶 @倉鼠的薛定諤 的一番言論獲得了數万個網友的支持。緊隨起來的,便是網友關於《花木蘭》電影在「文化挪用」的不同討論,再加上影迷與粉絲的爭議,國內和國外觀眾對電影的不同評價。一時間,《花木蘭》成了最魔幻的電影,你不知道它好還是不好。

Image Source:FB/Disney

當時,距離《花木蘭》正式在國內上映還有 4 天,但你已經能在不同的社交網絡看到觀眾的差評和抗議。而我,則是在對電影質量不抱任何期望的情況下,走進了電影院。


真人版《花木蘭》,讓國內觀眾無所適從?

公允地說,《花木蘭》4.7 分的豆瓣評分確實有些過低,但我卻很能理解那些給出了一星、二星的觀眾。原因無他,因為電影所呈現的內容和觀眾的期待非常不符。同時作為一個在中國成長、生活的普通人,你也會因為電影中的一些情節和細節感到違和。


《花木蘭》是一部獻給中國觀眾和女權主義者的電影。電影中的女主角經歷自我認同和身份認同的過程,女性之間的互相幫助讓花木蘭走向榮耀。而在討好中國觀眾方面,電影其實也做了不少的功課。

片頭的兩隻兔子就是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的那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嫁個好人家,為家族爭得榮耀的背景設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部分女觀眾的認同,而忠、勇、真、孝也是中國宣揚的傳統品質之一。

▲ 貫穿全片的劍很像景區周邊,鐵劍黃字讓人感到違和

Image Source:YT/迪士尼影業

但電影中還有更多充滿違和感的元素,有很多非中國本土的東西被揉進了電影中,會讓觀看電影的觀眾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鞏俐飾演的女巫仙娘出場時將五彩香料混雜的場景就很印度,木蘭裝扮時努力收腰的細節就很歐洲,片中戰馬和佩劍的華麗裝飾讓人想起孕育了愛馬仕這個奢侈品牌的法國,影中服裝的設計也不太符合大家的傳統印象,朝堂上站立的妃嬪讓看宮廷劇長大的觀眾無所適從。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總之,很多表達都不太中國。


如果你帶著看花木蘭真人電影的心去看,那你大概率會失望。因為影片中的情節和故事看上去是改編,和原版卻差了不少。

原先走投無路只能替父從軍的艱難被淡化了,個人身份的認同反而成了主角。明明是一個被逼無奈的故事,卻被迪士尼拍出了一種英雄的宿命感。再加上劇情中加入的女巫角色,更是讓一個歷史故事變成了奇幻故事。

▲ 電影中的御花園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但這卻是一個非常迪士尼的真人電影。

如果它不是中國文化背景,也不叫花木蘭,可能會收穫很多中國觀眾好評。但它叫花木蘭,前期還一直在圍繞花木蘭這個 IP 進行相關的宣傳,觀眾的失望似乎是可以預想的。

與其把花木蘭作為宣傳點,迪士尼不如把「首位從軍公主」作為噱頭,說不定還能吸引更多觀眾。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躲不開的「文化挪用」,逃不過的錯誤解讀

在花木蘭國內口碑滑坡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關注起了文化挪用的現象。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什麼是「文化挪用」?

“ 文化挪用指的是較強勢的個體或文化群體對於相對弱勢的個體或文化群體時,在不理解、誤解、惡意或有害的詮釋弱勢文化;或取笑、歧視、不尊重弱勢文化;或直接採用、侵占、剝削、抄襲或複制(宣稱擁有)弱勢文化的現象。 ”

聲音更大的人影響更大,全球的聽眾很可能只會聽到這個音量最大的故事,而這可能讓原來的聲音無人關注。在這個例子中,迪士尼的全球觀眾很可能以為花木蘭的故事就是這樣,它讓更多人認為花木蘭故事的內核就是一個人必須誠實,才能發揮所有的潛能。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1998 年的《花木蘭》動畫電影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 IP,而國內幾部關於花木蘭的影視化改編則無法在全球獲得同樣的影響力。介於迪士尼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極為龐大的粉絲群體,我們似乎也可以說花木蘭的解釋權在很大程度上來看並不在我們手裡。畢竟知道《木蘭辭》的外國人一定比知道電影《花木蘭》的外國人更少。


而這種誤讀也不僅存在於迪士尼與《花木蘭》之間。


提起孫悟空,中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但在對日本動漫很了解的人眼裡,那可能是日本動漫《龍珠》的主角,賽亞人悟空。在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放出試玩片段讓不少國外遊戲玩家關注時,國外科技媒體就為這個遊戲做了註解——遊戲中的人物和《龍珠》中的悟空同源,他們都是孫悟空。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爵士樂本身是被壓迫的黑人音樂家生存的土壤,所以《愛樂之城》讓白人男孩拯救爵士樂也曾引發爭議;漢服本身是中國的歷史傳統服飾之一,但今天很多人看到這些服裝時,大多會猜測它們是韓服或和服,因為漢服的知名度更低;在時尚界,很多異國特色的設計往往會翻車,因為設計師大多藉用元素,而非理解內涵,《維多利亞的秘密》中國風秀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這確實是一種誤讀。

▲ 男主是爵士樂高手的《愛樂之城》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這種文化挪用出現在了文化、藝術、時尚、娛樂等不同領域,而被錯誤解讀的原文化卻無法改變這一切。

Gucci 在秀場中誤用了錫克教的頭巾,但這無法阻止類似帽子的面世;好萊塢電影中的日本忍者執拗凌厲,這也不是日本文化中所有的忍者形象;黑人的髒辮開始出現在全球人民的腦袋上,但黑人覺得這些人可能都不了解臟辮代表的文化特色。

▲ 圖片來自《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在文化傳播中同樣適用。話語權不夠,你的傳統故事就會被別人進行創作,由別人進行反向輸出,最後是別人的東西獲得了更多的認可。


《花木蘭》確實是文化挪用,但千萬別矯枉過正

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文化挪用的案例,但我們還看到了更多矯枉過正的事蹟。

文化挪用這個詞第一次被中國人知道得從 2018 年的一件旗袍說起。那一年,一個沒有中國血統的美國高中生選擇了一條紅色旗袍參加畢業舞會,其後她被網友指責「我的文化不是你的禮服」,這在當時引發了不少討論。

此後,普通人在嘗試別的文化背景的服飾和元素時,都要被討論一番這到底是文化挪用還是文化欣賞。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這就是一個有點矯枉過正的案例,因為一個普通人、個體很難被稱為強勢文化。很多人在指責這個高中生不知旗袍文化隨意選擇服裝時,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穿著服裝的設計思路。要求一個普通人在選擇具有傳統特色的產品時必須了解傳統文化背景,不僅不利於文化輸出,還是在拿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別人。有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味道了。


這種文化挪用的指責在公眾人物的身上則被進一步放大了。

英國歌手阿黛爾在諾丁山狂歡節穿的比基尼由於印有牙買加國旗,被認為竊取了牙買加文化。再加上她頭上梳著黑人特有髮型班圖結,也被認為竊取了黑人文化。美國演員塞巴斯蒂安的女朋友因為在 2018 年把穿著和服的照片上傳社交網絡,被認為是文化挪用。林書豪曾經梳過的髒辮,也被黑人球員指責為文化挪用。

文化就這麼好「挪用」嗎?還是他們的正常使用被扣上了更大的帽子?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這些公眾人物其實只是在正常的使用這些有文化元素的商品,他們不帶惡意,也並不想掠奪某個民族的文化。就像我們去了日本也會租和服拍照,對臟辮這種髮型充滿興趣,穿著印有星條旗、米字旗的文化衫一樣,很難說我們是在文化挪用。

因為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確實對這些文化抱有善意,我們的一次選擇也不會對這種文化造成太大的影響。

▲ 塞巴斯蒂安女友被罵的照片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迪士尼的電影則不同,在全球都設有發行機構的迪士尼擁有眾多粉絲。迪士尼一部電影的全球影響力可能大過很多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強勢文化群體(迪士尼)確實會對聲音更小的文化主體產生破壞。至少在全球範圍內,更多人就會認為故事本就是這樣。

你看 YouTube 上越來越多的木蘭仿妝視頻就知道,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在全球範圍內會有多大的影響力。

▲ 國外仿妝博主的木蘭仿妝

Image Source:ifanr愛范兒

不滿美國誤讀的蘇聯人在美版《戰爭與和平》上映後,耗資 5.6 億拍出了史上最豪華、評價最高的《戰爭與和平》。用不計成本的決心,為屬於自己的文化扳回了一局。要拒絕「文化挪用」帶來的誤讀和傷害,最好的方法不是抵制,而是用更好的作品呈現自己的文化故事。


一部完成度足夠高的作品,遠比抵制和譴責來得更有效。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