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走兩步就一家便利商店!超商密度超越日本 為何市場飽和危機卻相對小?

大數聚

20200616

12224 Views

原文出自【台灣便利商店密度超越日本,為何市場飽和危機相對小?專家揭「關鍵原因」】,經原著今周刊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Wikipedia

文/蘇君薇、林信男

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便利商店營業額屢創新高,密度也持續增加,2019年,平均每2058人,就有1間便利商店,連續4年超越日本;令人好奇的是,日本因少子化問題,導致便利商店市場趨於飽和,密度也隨之下滑,但,同樣面臨少子化的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卻不減反增,原因何在?

由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可得知,就台灣、日本、南韓便利商店密度來看,南韓仍是冠軍(編按:經濟部統計處所取得的南韓最新數據,只到2018年),2018年,南韓平均每1205人,就有1間便利商店,且南韓已連續7年領先台灣和日本,在便利商店密度統計中稱王。

觀察2016至2019年數據可發現,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在2016年「超車」日本,平均每2258人就有1間便利商店(日本為2281人),之後台灣便持續領先,2019年數據顯示,台灣每2058人,就有1間便利商店(日本為2233人),密度連續4年高於日本。

經濟部統計處分析,近年日本便利商店密度不如台灣、南韓的主因在於,日本少子化問題嚴重,導致便利商店市場趨於飽和、成長有限

▲ 台灣便利商店密度超越日本。

Image Source:翻攝自經濟部統計處官網


台灣便利商店業者超前部署 減緩市場飽和速度

然而,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問題,為何便利商店密度仍持續成長?難道,台灣的便利商店市場,尚未出現飽和危機?對此,台經院產業分析師林進南表示,台灣超商市場也會有飽和問題,不過,台灣業者已觀察到日本的現象,並提早因應、調整展店策略,使飽和速度放緩

林進南進一步說明,台灣超商的展店策略重點,不只數量,在「複合業態」方面,也相當積極,「台灣能這麼做,是因為有集團化的支持,可以有很多生態去加入」;例如,統一除了自有的超商體系,還可結合藥妝店、餐飲業資源,讓超商「複合業態」更五花八門。

相較之下,日本超商的集團化資源,未必如台灣豐富,較少見到「複合業態」的發展模式

▲ 日本 7-ELEVEn。

Image Source:Wikipedia

對於少子化可能帶來的衝擊,林進南以全家為例指出,全家之所以有部分店面,和生鮮食品、洗衣業者合作,就是在為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做準備,替民眾解決更多生活上的問題,爭取更多客群

▲ 全家便利商店與天和鮮物聯名門市。

Image Source:Wikipedia

「它複合店的地位是存在的,所以超商的轉變速度越來越快。」林進南說,超商發展要看長遠,若只進行短期調整,就可能走上和日本一樣的路,所以一定要盡早調整,才來得及因應消費習慣的改變。


今年首季便利商店營收占比 超越百貨公司

經濟部統計處引述流通快訊雜誌資料,稱2006年底,全台便利商店總家數為8564家;2019年底時,已來到1萬1465家,平均每年展店超過200家,當年度總營業額,攀升至3316億元,創下歷年新高。

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第1季,整體零售業營業額,年減0.6%,便利商店則逆勢成長,營業額達847億元,創歷年同季新高,年增5.0%。

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營收占比向來居首的百貨公司,今年首季因疫情衝擊,營收大減,占比從2019年同期的27.9%,降至23.6%;便利商店營收占比則從2019年首季的26.1%,升至27.3%,超越百貨公司,成為綜合商品零售業首要類型

▲ 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營收占比向來居首的百貨公司,今年首季因疫情衝擊,營收大減。

Image Source:翻攝自經濟部統計處官網


對此,林進南分析,百貨公司較倚賴觀光財,在疫情影響下,海外來客數明顯銳減,即使百貨業者將目標轉移至國內市場,仍不足以補上因疫情流失的業績。

反觀超商,在疫情期間,對宅經濟的布局相當廣泛,從冷凍鮮食到自主發放振興券等策略都可看出,便利商店正在積極進行調整,即時掌握內需消費力

另一方面,自2019年起,便利商店也針對聯名商品進行布局;林進南認為,差異化行銷,讓超商得以掌握不同客群,同時強化對死忠顧客的經營,進而提升業績表現。


想看更多》

45歲才學存股,他存200張玉山金,退休後月領18萬股利:一條「算股公式」讓他永遠買在低點

為何「中階主管」大多不聰明:笨不可怕,可怕的是又笨又勤勞,把1件事變5件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