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族的增加是因為不被政府認真看待 「動搖國本」的就業問題將讓社福機制破產

本文節錄自【中年打工族:為什麼努力工作,卻依然貧困?日本社會棄之不顧的失業潮世代】一書,作者小林美希,由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文/小林美希(勞動經濟記者)
現今的勞動市場完全是以應屆畢業生為主流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之下,卻留下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就業冰河期(泡沫經濟崩壞後的就業困難時期)剛出社會,現在被稱為「中年打工族」的人們。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被忽略的中年勞動問題
這個名詞在二○一五年受到注目。根據三菱UFJ研究顧問尾畠未輝研究員的試算,中年打工族不斷增加,在二○一五年時約有兩百七十三萬人。
他們的存款比正職員工少,而且加入社會保險的比例也很低。當這些人到了可以拿年金的年齡時,一個月只會有不到七萬日圓的國民年金,屆時生活一定無法自理,很可能需要由政府照顧。然而日本的財政狀況並不能支撐這麼龐大的費用,社會福利制度很有可能會破產。
為什麼中年打工族會增加這麼多呢?
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在日本,應屆畢業時無法成為正職員工的人,之後也幾乎都是從事非正職的工作。勞動政策研究暨研修機構的〈非正職雇用之壯年勞工的工作及生活相關研究〉(二○一五年)中指出,男性在二十五歲時若為非正職員工,在五年後的三十歲時,成為正職員工的比例為四一.七%、十年後的三十五歲為四九.一%,將近半數。而三十歲時若是非正職員工,在三十五歲時成為正職員工的比例僅有二八%。
過去剛畢業時經歷過失業潮的世代,現在已成了中年人(三十五到五十四歲)。也就是說,曾被稱為「就業冰河期世代」或「失落的世代」的這群人,過去找不到正職的工作,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這裡我們從文部科學省的〈學校基本調查〉來確認就業率的走向。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在經濟泡沫化後,一開始還維持在八○%左右的高水準,但是從一九九二年起,由於經濟泡沫化的影響,應屆生的錄取人數開始縮水,一路往下降;在一九九五年已經跌到六五.九%,但這只不過是冰河期的開始。一九九七年知名證券公司山一證券倒閉的時候,就業率更加慘澹,二○○○年時的統計第一次跌破六成,只有五五.八%,而二○○三年時,則來到史上最低的五五.一%。也就是每兩名學生中,就有一名找不到工作。
更大的問題在於當時「就業率」的定義是「雇用契約簽訂一年以上」,等於非正職的雇用也包含在內;亦即無論正職或非正職都算在「就業率」之內。筆者大學畢業的二○○○年,雖說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但是有多少應屆畢業生是以正職員工的身分展開社會新鮮人之路,卻無從得知。二○○三年時,二十到二十四歲的完全失業率為九.八%,等於應屆畢業生中,十個人裡有一個沒工作。
之後,二○○八年的就業率回到了六九.九%,接近七成;但同一年發生金融海嘯之後又再度下滑,二○一○年為百分之六○.八%。等到金融海嘯漸漸和緩,再加上二○○七年起,由於團塊世代到了退休年齡因而出現大量離職潮,企業為了要確保找得到人才,二○一○年後就業市場便突然站到了勞工這一邊。如之前所說,二○一八年三月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上升到七七.一%,終於回到了經濟泡沫化前的水準。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得知,應屆畢業生的錄取率會隨著每個時代的景氣而像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年輕人畢業的時間點不同,命運也大不相同。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對失業潮世代置之不理的後果
另外還有以下的資料。
二○一七年總務省統計局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指出,若以男性大學畢業生的未婚率來看雇用型態的話,二十到二十四歲時,無論哪種雇用型態都有九五%以上未婚。然而到了三十五到三十九歲時,正職員工的未婚率降到二四.七%,但相對地,派遣或約聘員工則為六○.六%、計時人員等打工族則有七九.四%都是未婚。
而在〈二○一七年非正職雇用之女性相關調查〉中,可以得知女性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就職的工作)會依雇用型態的不同而影響婚姻或生育。女性的第一份工作是正職員工的話,有配偶的比率是七○.九%,但若是非正職則只有二六.九%。若觀察是否有小孩的比率,第一份工作是正職的有五四.一%,而非正職則只有二一.六%。
出社會的起步若是非正職,會對生育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各式相關的定期調查中,有一項由日本國立社會保障暨人口問題研究所做的〈出生動向基本調查〉。這項調查每五年在全日本實施一次抽樣,最新版為二○一五年。我想以經濟環境對生育態度的影響為例,來看看「夫妻的理想子女生育數」的變化。
調查中最高的數值是經濟泡沫化之前的一九八七年(二.六七人),而在二○一五年的調查中,則跌到歷年最低的二.三二人。若對象是結婚零到四年的夫妻,則為二.二五人,這也是史上最低的數字。若詢問的是「夫妻預計的平均子女生育數」,大約是二.○人。由此可見,夫妻間的「理想」不過突顯了少子化的嚴重性,但現實中「預計」卻是不得不放棄的夢想。
少子高齡化是日本社會極為嚴重的問題,這點自不待言。二○一六年出生人數首次跌破一百萬人,而隔年(二○一七年)則創下史上最低的九十四萬人的紀錄。
這個背景來自於團塊二世世代(一九七一到七四年生的人)超過了生產年齡,以及過半數的團塊二世世代及後團塊二世世代(一九七五到八一年生的人)都是經歷過就業冰河期的人,這一點也不能忽略。他們的特徵是就算有伴侶,對結婚也猶豫不決、在生小孩上舉棋不定。
由於看不見未來,現在不談戀愛的中年打工族更多了。如此一來,不婚或單身的世代就增加了。跟父母一起住在家裡,在還能利用父母的年金或儲蓄時,也許可以再撐一下也說不定。然而當父母走了之後,又或者是自己生病需要看護時,生活就會立刻陷入困境。什麼安享晚年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有貧困跟隨在自己身邊罷了。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再這樣下去,社會保險會破產
有關這個問題,NIRA綜合研究開發機構在二○○八年四月時整理了一份〈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危機〉報告,敲響了警鐘。
該份報告將就業冰河期定義為從一九九三年起,約十年左右的期間。當時正值高中畢業的人是一九七五年到八五年出生;大學畢業的人則是一九七○年到八○年左右出生。為了統計的方便,二○○二年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中,二十五到三十四歲(亦即一九六八年到七七年出生的人)也被視為就業冰河期的成員。
根據這份報告的試算,由於非正職勞工的增加,以及沒有上班上課的無業者──也就是打工族的增加,產生了七十七萬四千位接受社會救濟的潛在人口。當他們接受社會救濟之後,追加的累計預算金額會提高到十七兆七千億到十九兆三千億日圓。
接受社會救濟的人在二○一五年三月時,比最高峰期的兩百一十六萬人略少了一些,但仍有兩百一十萬人左右。從年齡上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占了將近四五%,而四十到四十九歲約為一○%,等於十人中就有一人。長期來看,六十到六十四歲的人比四十多歲的更多,但在二○一四年卻逆轉了。
「失落的十年」延長為「失落的二十年」,這是因為國家沒有認真看待雇用問題的緣故。二○○○年時,「打工族太天真」、「年輕人只做自己想做的工作」這種說法盛行,沒有人提出認真的反思因而導致問題被埋沒。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而「中年打工族」很有可能成為動搖國本的問題,這件事又有多少人察覺呢?到時連帶的消費和稅收也都會大幅降低。
<中年打工族:為什麼努力工作,卻依然貧困?日本社會棄之不顧的失業潮世代>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30feKls
- 金石堂 https://bit.ly/3f2v4Ki
- MOMO購物網 https://bit.ly/3dUHd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