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世代過得並不快樂:網路上展現的樂觀自信,是為了掩蓋現實生活中不堪一擊的內心

本文節錄自【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一書,作者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由大家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Cover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文/珍.特溫格 Jean M. Twenge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智慧型手機讓憂鬱症變得普遍了
從蘿拉在Tumblr上的大頭貼來看,她是留著棕色波浪鬈髮的女孩,看起來不超過16歲。她把部落格取名為「一個憂鬱人的生活」(A depressed person life)。她的痛苦赤裸裸展現在她的發文上,其中包括「憂鬱症發作時:早上醒來,害怕妳會繼續活下去」、「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傻。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還有「在我看來,其他人都他媽的超快樂。我為什麼不能跟她們一樣?」部落格的網頁標題只有一個詞,卻相當貼切:破碎。
像蘿拉這樣的憂鬱症,似乎比以前更普遍了。許多父母和教育界人士都憂心時下的青少年不停使用智慧型手機,尤其響個不停的社群媒體通知和簡訊已經創造出一個心理脆弱、容易陷入憂鬱的世代。關於這個主題的論辯早已多如牛毛,媒體上喧騰多時的討論內容,多半源自大學心理輔導中心工作人員的回報。這些諮商師指出,有越來越多學生向他們尋求協助,而且這些學生心中的困擾比幾年前更加嚴重。然而,他們對於該現象的解讀可能受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求助的意願增加了。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為了真正釐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否比以往更普遍,最好的方法是以青少年(包含所有青少年,而不只是求助的青少年)為對象,進行具有樣本代表性的匿名抽樣調查,並獲得研究資料。調查最好能在青少年進入大學前完成(以排除就讀大學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任何關聯),並持續調查數十年,如此才能比較幾個世代的人在相同年紀時的調查結果。幸好,這正是美國監測未來調查的做法:該項以全美8年級、10年級、12年級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調查中不會直接詢問青少年是否感到憂鬱。若學生較想要(或較不想要)承認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這種做法都有助於降低他們說出來的可能性。當然,監測未來調查採匿名形式,會明確告知這些學生,調查結果不會透露他們的身分。這種憂鬱症狀的衡量方式不能和重度憂鬱症的臨床診斷相比,但確實可以掌握憂鬱症診斷時會列為主要風險因子的幾種感受和想法。
多年來的調查資料明白指出一項事實: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很短的時間內節節攀升。8近年來,認同「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錯」這項描述的青少年人數迭創新高,2011年後就顯示出直線上升的趨勢(見圖4.5)。該調查所涵蓋的三個年齡層當中,感覺自己做什麼都錯的學生人數,也在近幾年全部達到歷史新高。這種現象不能只用時代的浪潮來形容,簡直有如海嘯。
社群媒體是憂鬱傾向的助推者
社群媒體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無能感:很多人在網路上發文只報喜不報憂,所以許多青少年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朋友其實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如果多花點時間跟朋友親身相處,青少年也許就能發現不只有自己會失敗。一項研究發現,臉書使用頻率較高的大學生,憂鬱的程度也較高──不過這只有在嫉妒心較強時才成立。研究人員用來衡量嫉妒程度的幾個衡量項目,許多社群媒體使用者都會點頭稱是,例如:「我大致上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很多朋友都過得比我好」、「很多朋友都比我快樂」等。就讀密蘇里大學的梅根.阿姆斯壯曾罹患憂鬱症,她是這麼說的:「我經常聽別人說誰很好很棒之類的,每次聽了我都會想:我到底在幹麼?我到底該怎麼辦?妳們講夠了沒?」
12年級生艾莎曾出現在之前的章節中,對於社群媒體上用正面態度包裝醜陋、脆弱現實的現象,她有很敏銳的觀察。「很多人在Instagram上發的文都很美好,譬如說『我的生活真棒』。她們的生活其實很糟糕吧!她們是青少年耶。」她說:「(她們會發文說)『超感謝我的好閨蜜』,鬼扯。妳才不會這麼感謝妳的好閨蜜,因為再過兩個星期,她們就會劈腿妳的男朋友,然後妳們就會吵架,一邊吵一邊把對方的耳朵扯掉。這樣才叫青春。」艾莎這番評論讓人聽了哭笑不得。她的話充分捕捉到i世代的自相矛盾:網路上展現的樂觀自信,都是為了掩蓋現實生活中不堪一擊的內心,甚至有憂鬱症的事實。這是i 世代使用社群媒體的真實寫照,也逐漸成為這一代人的寫照。i 世代自拍時都喜歡把嘴嘟得跟鴨子一樣,他們其實也像水中的鴨子:水面上一派悠閒,水面下瘋狂划水。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但還有比感覺自己很無能更嚴重的事情。近年來,認同「我的生命沒有用」這項悲觀描述的青少年有增加的趨勢,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感受達到歷年最高點(見圖4.5)。除此之外,認同「我跟其他人一樣享受人生」這項描述的青少年則越來越少。不認同這項描述,就是憂鬱的明顯症狀,因為幾乎每個憂鬱症患者都會說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享受人生。從2012 年到2015 年,短短幾年內就有越來越多青少年表示不喜歡自己的生活(見圖4.5)。六個憂鬱症狀項目的調查結果一致顯示,憂鬱症狀在短短幾年間飆高了,這種趨勢橫跨黑人、白人、拉丁裔等族裔,遍及全美國各地和各社經階層,大城小鎮、市區市郊都無法倖免。從2013 年到2016 年,在廣受青少年歡迎的Tumblr 上, 提及心理健康的貼文數量增加了248%。康乃爾大學研究員雅妮絲. 惠特洛克(Janis Whitlock)指出:「假如你想營造出一個環境,去劇烈攪動真正焦慮的人,我們已經做到了。這些人就像待在壓力鍋裡,無處可逃。」
憂鬱如海嘯襲來:性別間的差距
在憂鬱症狀增加的巨浪中,女孩首當其衝,一如寂寞感升高的情況。雖然青少年男女出現憂鬱症狀的比率曾有一段時間幾乎相仿,但現在已經顯著偏向女性(見圖4.6)。從2012 年到2015 年,男孩出現憂鬱症狀的比率增加了21%,女孩則提高了50%,足足多了一倍以上。青少女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也比青少男多。20 歲的費絲.安.畢夏普(Faith Ann Bishop)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我們是第一個完全無法從我們的問題中脫身的世代。」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在惡化。一項由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iate Health Association)進行的大型長期調查顯示,現今的大學生比以往更有可能表示自己感到極度焦慮,而且憂鬱到無法正常生活。自2013 年開始,大學生的焦慮感和憂鬱情緒在短時間內顯著增加,這點與高中學生的情形相同(見圖4.7)。
以全美大學新生為對象的美國大一新生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的趨勢。調查中的每一項心理健康問題指標,都在2016 年達到歷年新高── 2015 年到2016 年的短短一年之間,多項指標都出現跳躍式的顯著上升,包括「情緒健康低於平均值」(2009 年以來增加18%)、「曾感覺情緒大到無法承受」(增加51%)、「想要尋求個人心理諮商」(增加64%),以及(也許最令人憂心的)「曾感到憂鬱」(增加95%,幾乎多了一倍)。2016 年,首度有超過半數的大學新生表示自己的心理健康低於平均值(見圖4.8)。總體來說,有越來越多大學生受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不僅限於到心輔中心尋求協助的學生,也出現在完成匿名調查、具樣本代表性的學生之中。
青少年的憂鬱症狀突然大量出現的時間點,幾乎正是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親身人際互動開始驟降的時候。這些趨勢若彼此間並不相關,要同時出現未免過於湊巧,尤其憂鬱症狀又和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增加、親身社交互動減少有關。由於有這類的相關性資料,社群媒體導致憂鬱症狀、憂鬱的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較多,或者有第三項因素可以解釋兩者為何同時上升,都是可能的推斷。後面兩種說法即使在個人的層面上為真,卻不能充分解釋憂鬱症狀為何突然增加了。也就是,可能有某些未知的外部因素突然導致青少年更加憂鬱。2007 年到2009 年的經濟大衰退有沒有可能就是外部因素?這起事件確實是突然出現,但是時間點不對。失業率最佳指標之一,可以用來呈現經濟狀況會如何影響人民,而失業率是在2010 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這模式和憂鬱症狀正好相反──憂鬱症狀2012 年之前一直保持穩定,其後才開始漸趨嚴重。然而,智慧型手機正是在同一段時間開始普及(見圖4.9)。
為什麼智慧型手機會導致憂鬱
為什麼智慧型手機可能導致憂鬱?首先,簡訊或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沒人回覆,就極有可能導致焦慮,而焦慮是憂鬱症的常見前兆。《美國女孩》一書中,有一段三名16 歲洛杉磯女孩之間的對談,正好體現了這一點。格里塔說:「我說真的,這件事情我們都想太多了。」她指的是沒回覆簡訊或Snapchat 私訊的那些男生。她繼續說:「這種事有來有往啊。我覺得這樣子很好,那個,比如說,我如果生某個男生的氣,我就可以讓他知道我不想理他,因為他會看到我已讀不回的訊息。」梅麗莎說:「可是如果自己遇到這種事,壓力都會很大。」帕德瑪在一旁補充:「還會覺得很沮喪。如果他們故意忽略妳傳的簡訊,妳一定會想:嗯,我還活著幹嘛?」
青少女的心理健康可能特別容易受社群媒體影響。社群媒體強調完美的自拍照,這會讓女孩子更加在意身體形象:為了博取按讚數, 經常一拍照就是數百張,只為了挑出滿意的照片,但最後還是覺得這些照片全都不合格。《美國女孩》裡有一名16 歲女孩這麼說:「別人就是會讓妳覺得自己必須改變,覺得應該減肥或變胖一點,妳根本做不了自己。」另一個女孩則說:「那種感覺就像每天一覺醒來都要戴上面具,想辦法變成另外一個人,就是不能做自己。妳永遠不會開心。」今年19 歲的伊瑟娜.奧尼爾(Essena O’Neill)是模特兒,靠著在Instagram 上發照片維生。2015 年11 月的某一天,她無預警刪除了自己的社群媒體帳號,並在YouTube 發布了一段影片。她在影片中說:「我花了很多時間看網路上那些完美女孩,希望自己能變成她們。後來我真的變得跟她們『一樣』了,但我還是不開心、不滿足,無法接受自己。社群媒體並不是現實生活。」她的照片雖然看似拍得很隨性,其實需要好幾個小時準備,而且往往要嘗試上百次才能拍出好照片。她表示在乎追蹤人數讓她「感覺窒息⋯⋯我好可悲」。
Image Source:Pakutaso(示意圖)
性的雙重標準在網路上也相當明顯。女孩子經常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成功──發性感的照片會有很多人按讚,但同時也會被當成蕩婦來羞辱。誰對誰說了什麼、誰喜歡誰這種女孩子的尋常劇場在社群媒體上也會變本加厲,她們經常二十四小時不停來來回回進行有害的互動, 而且都看不見對方的表情、手勢。「她在生我的氣嗎?」這種年輕小女孩最愛問的問題,用智慧型手機太難回答了。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2LZtHzD
- 金石堂 https://bit.ly/3c4GpI6
- MOMO購物網 https://bit.ly/3ej73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