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台灣出現了許多社會現象讓人們把這些現象的原因歸咎在社會分化,但你知道社會分化的原因是什麼嗎?有可能因為某個現象而將民眾給「二分」嗎?日本其實有著不少關於社會分化的研究與調查,因為社會間甚至有「上級國民」與「下級國民」的說法,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日本這樣的現象,來警惕身在台灣的自己,遇上了這樣的情境時,應該要如何自救。
本文節錄自【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當加薪、買房、搭郵輪、談戀愛、休長假永遠與你無關,還能怎麼辦?】一書,作者橘玲,由先覺出版社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其實在台灣出現了許多社會現象讓人們把這些現象的原因歸咎在社會分化,但你知道社會分化的原因是什麼嗎?有可能因為某個現象而將民眾給「二分」嗎?日本其實有著不少關於社會分化的研究與調查,因為社會間甚至有「上級國民」與「下級國民」的說法,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日本這樣的現象,來警惕身在台灣的自己,遇上了這樣的情境時,應該要如何自救。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文/橘玲
日本有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全國調查(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SSM)與階層與社會意識全國調查(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SSP)兩種大規模的社會調查,主要研究者是社會學家,最近的一次調查是在2015年。SSM是以家訪的方式,詢問受訪者的工作、經濟狀態、資產、親子關係等資訊。SSP則是以電腦輔助面訪(CAPI)的方式,使用平板電腦蒐集有關社會態度(意見、價值觀)、社會活動參與頻率等資料。
2015年SSP研究的代表者、社會學家吉川徹表示,SSM的目的是了解現代社會體系的「硬體」,SSP的目的則是了解「現代日本人『社會意識』」之真實面貌。
▲ 社會學家吉川徹
Image Source:Toru Kikkawa
吉川徹在《日本的分裂:社會拋棄了沒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日本の分断 切り離される非大卒若者(レッグス)たち)中,用SSP的調查結果比較現代日本人的「正面情緒」。結果非常有趣,以下將詳細介紹。
正面情緒由以下四個指標構成:
階級認同:是否認為自己屬於「上層階級」?
生活滿意度:對整體生活是否滿意?
幸福感:現在的幸福程度為何?
主觀的自由:是否認為「生活方式主要由自己的想法自由決定」?
「幸福感」的項目還包括其他指標,不過討論「正面情緒」時,主要是指「幸福程度」。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認為自己屬於「上層階級」「能自由決定人生」、對整體生活滿意、現在自己很幸福,就是「正面情緒強度高」的人。相反地,覺得自己屬於「下層階級」「無法自由決定人生」、對生活多所不滿、現在的自己很不幸,就是「正面情緒強度低」的人。
為了解日本社會的情況,吉川徹把現代日本人依男女、年齡及學歷分為八類。壯年層是指四十與五十歲世代(2015),約三千三百零五萬人(在昭和時代長大);青年層則是指二十與三十歲世代,約二千七百二十萬人(在平成時代長大)。學歷不是指「念過什麼學校」,而是分為「大學畢業」與「非大學畢業」(高中畢業、高中輟學等)兩種。
圖表10是將這八個群體「正面情緒」的原始資料轉換成平均數為五十,標準差為十的新資料,依高低順序排列。我們把得分理解為測驗的標準分數(Standard Score,以受試者分數高或低於平均數幾個標準差來表示他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即可。
此處先了解調查結果的整體趨勢,整理為三點說明:
1. 大學畢業者的正面情緒強度高於非大學畢業者(無例外)
2. 若其他因素相同,女性的正面情緒強度高於男性(壯年大學畢業男性例外)
3. 若其他因素相同,青年層的正面情緒強度高於壯年層(青年大學畢業男性例外)
灰色範圍表示例外的部分,但「大學畢業者的正面情緒強度高於非大學畢業者」的趨勢顯而易見,所以吉川徹才會說「現代日本社會因學歷而分裂」:
現在日本陸續暴露出年輕窮忙族、正職與非正職的差距、教育差距、勝利組/失敗組、上流/下流、兒童貧窮、結不了婚的年輕人、溫和混混(攻擊性降低的不良少年、小混混)、繭居家鄉的年輕人、地方自治體消失等階級差距現象,其真正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大學學歷」。
Image Source:Unsplash(示意圖)
有段時期,媒體大肆報導東大畢業的飛特族與碩博士學歷的網咖難民。因為報紙、雜誌讀者多數擁有大學學歷,其子女讀大學的可能性也很高,所以很關心「學歷雖高但人生失敗」的話題。
飛特族:飛特族為和製英語freeter的音譯,意指以固定性全職工作以外(即兼職工作)的身份,來維持生計的人。 部分飛特族人士低收入難以建立家庭,亦難以於事業上有晉升,基本上都是單人或是依賴家庭生活。(Source:Wikipedia)
「學店」指無論入學考試分數如何,只要付學費,任何人都可以念的大學,媒體也以有趣、獵奇的角度做了相關報導。另一方面,媒體揶揄高中畢業或輟學者是「低學歷」,也被認為是「歧視」,有時引發激烈反彈。
因為現代日本社會分裂為「大學畢/非大學畢」,才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只要有大學畢業的頭銜,即使念的是「學店」,也算「上層階級」。這固然是笑話一樁,但屬於「下層階級」的高中畢業或輟學者,其經濟的困窘與生活的艱難,可一點都不能當成笑話。
這裡使用了社會學術語「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在歐美是相當普遍的用語。不過,吉川徹創了一個新名詞「LEGS」(Ligtly Educated Guys),意指「輕學歷的男性」(吉川徹認為,大學以下學歷應由「低學歷」改稱「輕學歷」。輕學歷有兩種意義,一是學費負擔較輕;其二是日本高中畢業生所受教育年數為十二年,與OECD水準相同,絕對不「低」。而大學則應由「高學歷」改稱「重學歷」)。
「下流社會」是2000年代的流行語,人們使用這個詞時,是認為「任何人都可能淪落到下流社會(無論學歷為何)」,但這並不符合事實。因為在現代日本社會,身居「下流」者多半是高中畢業或輟學的「輕學歷」者。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bit.ly/2YT38nk
-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2YWTkZt
- 金石堂 https://bit.ly/3dAcy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