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努力工作卻越活越焦慮? 華人最常犯的2個壞習慣斬斷了你的理智線!

本文節錄自【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思考讓我自由,學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做對的決定】一書,作者褚士瑩,由大田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褚士瑩
在「情感」和「理智」兩個面向上,我們必須學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才能夠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上坦然生存。
誰說書看完才可以買新的?
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書展上,聽到一個小朋友跟媽媽的對話。
小朋友問:「為什麼我不能買書?」
媽媽很堅決地說:「因為要一本看完,才可以買另外一本。」
於是我決定跟這位華人母親臨時進行一次哲學諮商的對話,問題就是:「為什麼書要看完才可以買新的?」
首先,我問這位母親為什麼她覺得書要看完才可以買新的?她的回答是:「因為我要孩子從小懂得珍惜,不要養成浪費的習慣。」
「根據妳的原則,如果買了一本書,發現不值得看,也一定要看完嗎?」
「對。」
「那妳的孩子不會抗議嗎?」我問。
「我已經把他訓練到不敢隨便要求買東西了。」這位媽媽在孩子面前自豪地說。
我意識到「不能浪費」這個概念,在華人之間特別強烈,強烈的「生存危機意識」已經有意識、無意識地成為華人代代相傳的共同性格。但是不能浪費,可以用在這個場合嗎?
Image Source:Unsplash
我理解不能浪費食物的重要性,因為通常就算不喜歡的食物,吃下去還有營養,對身體也有好處。但我們應該用同樣的原則,教育孩子不能「浪費書」嗎?
為了確認這位母親的想法,我問她:「如果買了一本書,開始閱讀之後才發現一點也不值得讀下去,就算勉強讀完了也不會得到任何養分,有沒有這個可能性呢?」
「有可能。」媽媽說。
「這樣的話,如果因為花錢買了書,所以堅持孩子一定要花時間讀完根本沒有收穫的書,這樣豈不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嗎?」
「這樣說也是。」母親同意。
「所以妳認為『錢』比『時間』重要嘍?」
母親遲疑了一會兒,「我覺得『時間』比較重要。」
「所以妳看到這個矛盾的地方了嗎?」
「我看到了。」
「如果妳遇到一個認為錢比時間還要寶貴的人,妳會說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接著問。
「愛錢。愚笨。」
沒有人想要被認為是愛錢如命的笨蛋,然而規定孩子就算不值得看完的書,只要花了錢買的就非讀完不可才准買新的,這跟有些頑固的老人家,堅持因為食物是花錢買的,所以即使過期發霉也要強迫自己吃光一樣,不但沒有好處,可能還會給健康帶來更大的傷害。
媽媽只愛錢,不愛自己的孩子
於是,我跟這位母親說一個我認識的菲律賓移工瑪麗蓮的小故事。
我告訴她我在泰國認識一個來自菲律賓的老師,在孩子出生以後因為養不起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娘家,到泰國的公立小學去當助教教英文。在菲律賓從來沒有做過家事的她,週末還輪流到我們一些朋友家去幫忙做清潔、洗衣的工作,每個月把辛苦工作存下來的每一毛錢,都寄回老家。有時候孩子突然需要醫藥費,或開學需要繳一大筆學費,她拿不出錢來,只好跟我們預支薪水。我們都知道她的情形困難,所以就算她家事做得不好,甚至還預支了相當於十個月的薪水,我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樣的日子過了長達十多年的時間,中間她幾乎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痛苦萬分的時候,只要看著孩子穿著整潔制服的照片,還有表現優異的成績單,才有力量繼續忍耐下去。
終於有一天,孩子上大學了,瑪麗蓮卸下經濟的重擔,準備回家鄉。可是她的孩子卻不想要見這個好不容易回到家的媽媽。媽媽非常傷心,在電話裡問孩子為什麼。
Image Source:Unsplash
孩子說:「瑪麗蓮,因為妳根本不愛我,只愛錢。」
孩子從小就抗拒叫她「媽媽」,總是直呼她的名字瑪麗蓮,聽起來刺耳極了。
「你怎麼這麼說!我到國外辛苦工作,都是為了賺錢給你啊!」
「妳騙誰啊?如果愛我,怎麼可能為了賺錢離開我,錢對妳來說,當然比自己的小孩還要重要。這是很明顯的。」孩子說,「如果妳真的愛我,無論日子過得再苦,妳都不會離開我。」
瑪麗蓮的孩子有說錯嗎?
從邏輯上來說,這孩子說得一點都沒錯。
說完這個故事後,我問這位母親:「妳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認定妳是一個愛錢、愚笨的母親嗎?」
「當然不希望。」
「那或許妳要重新考慮,『書一定要看完才可以買新的』這個規定。妳的孩子之所以不敢要求買新書,說不定他已經覺得媽媽把錢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謝謝,我知道了。」這位母親當場買了一本我的新書,並且請我簽孩子的名字在書上。老實說,我心情有點複雜,因為這個才剛上小學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又多了一本既沒用、也不想看的新書。
究竟是「節儉」,還是「生存焦慮症」?
這次現場的迷你哲學諮商,讓我更仔細想一些華人對自己相當不利的性格。
比如說許多華人忍不住將所有沒有辦法賺錢的「花錢」一律視為「浪費」,而不是讓自己生命快樂的「投資」,就像視所有人生的困境為「倒楣」,而不是「挑戰」。
說到浪費這件事,華人之間代代相傳的「生存危機意識」,讓父母從小就灌輸非華人無法理解的「不念書就不能賺大錢,長大就會變成乞丐」的奇特邏輯。不只孩童,成人對自己的生存狀態也沒有安全感,覺得即使今天穩定,明天也可能「飯碗被他人搶走」。
Image Source:Unsplash
實際上,「搶飯碗」這個讓「工作」等於「生存」的形容詞,讓華人的生存焦慮處處表現在語言中,我的確從來沒有在任何其他中文以外的語言中見過。
就算全世界華人之中最富裕的新加坡社會也不例外,李光耀父子不斷強調新加坡小國寡民,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新加坡的富裕層占人口比例明明是世界第一位,比總人口相當的瑞士還要高,但排名第二位的瑞士並沒有用恐懼來治國,而是用「安全感」來塑造穩定的國家形象。
在危機意識薰陶下,個人跟外在的世界對華人形成一種強烈「與人為敵」的生存競爭意識,只有少數人有強烈安全感。大多數人都認為別人在虎視眈眈等著搶自己的飯碗,所以在華人圈,很難得遇到衷心為他人的成功或是幸福感到開心的人—如果「敵人」都幸運了,自己可能就會「倒楣」,所以寧可他人遭殃,或是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樣不幸。
Image Source:Unsplash
要學會多少人生的祕訣呢?
在封閉社會中,因為資源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如果別人遭殃,自己可能就會有多「掙一口飯吃」的機會。於是在多元社會當中,華人族群相較於社會上的其他社群,往往明顯缺乏同情心。
來自重慶的美籍華人雲易,在觀察東西文化的部落格中寫了(從進化和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中華民族的「群體妄想症」)一文,就做出「華人群體總體上是一個有『生存焦慮症』的病態群體」這樣的結論:......一旦自己比不過別人,自己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典型的與「他人為敵」的心態)。貪婪,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奢欲,而之所以「永不滿足」,其實就是因為人在不斷地獲取身外之物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安全感。
再看猜忌,或者說對他人的極不信任,這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生存焦慮症狀,因為它和「攀比」一樣,是源於一種「他人就是敵人」的理念。中國人之間普遍互相為敵,無信任感嚴重至極,是中國社會缺乏誠信的根本原因。一個由不信任他人的人組成的社會,自然是病態(險惡)的社會,而這個社會又反過來影響這個社會中的個體,導致人之間的更加不信任。這樣的雙向(個體與社會)消極影響和惡性循環,使中國社會永遠走不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利用甚至相互陷害的怪圈。
Image Source:Pakutaso
作者還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理論,解釋為什麼華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文化群體,過分注重教育,相信人生的一切祕訣都能通過學習得來,所以,只要一個人認真學習古人、長輩及他人的既存經驗,人生就不會走彎路。好多華人喜歡無限打聽他人的個人經驗,以「學習」為名,實則自覺或不自覺地占他人便宜,就是典型的缺乏冒險精神的行為。
害怕失敗、冒險、浪費的「恐懼」,帶來「注重教育、喜好學習」的表象,但是學習、求知背後真正的動機,卻是「貪婪」,占有經驗者的便宜。
或許「書看完才准買新的,才不會浪費」這個表面上完全無害的想法,背後透露華人是一個多麼缺乏冒險精神和同情心的民族。連買書讀書都一定要「有用」,不然就是「浪費」,對外充滿恐懼不願意冒險,寧可基於模仿只做小規模的改進。因此沒有真正革命性的競爭力,對內沒有安全感,難以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我們或許無法輕易改變華人的集體性格,但是如果作為個人,能夠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的思考,或許能夠在建立安全感的過程當中,慢慢放下「恐懼」和「貪婪」的壞習慣。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思考讓我自由,學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做對的決定》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pse.is/PW5WP
- 誠品 https://pse.is/LX25X
- 金石堂 https://pse.is/QESXP
- MOMO購物網 https://pse.is/QES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