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佳璇/「危機就是轉機」其實是陷阱?一場史上最大醫療騙局給新冠肺炎的警訊

image source:Pixabay
2016年被踢爆造假的矽谷科技公司Theranos,讓其創辦人伊麗莎白走向抽血、醫療領域的契機,竟然是當時在亞洲爆發疫情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2003年SARA疫情肆虐,當年還是史丹佛大一生的伊莉莎白,透過人脈到新加坡參與實驗室工作,她負責檢驗病人身體內是否有病毒,根據《惡血》這本書的描述,當時檢體的取得方式是透過注射器等傳統的方式,或許因為當時的工作經驗,伊莉莎白回到美國之後,申請了一項手臂貼片專利,號稱是一個能診斷又能治療疾病的手臂貼片。
自此,以「減輕病人的痛苦」為宗旨,伊莉莎白創辦了曾經震撼矽谷的Theranos公司,募資14億美金,但最終卻以騙子公司收場,並沒有創造任何如她所說顛覆性的新產品。
image source:flickr/TechCrunch
或許有些人會有疑問,這不就是另一個矽谷失敗的新創公司?但Theranos的故事並不是一般的創業失敗案例,各方投資人也無法將它看作一筆普通的失敗投資,原因就在於Theranos在運營的12年中,不斷隱瞞跟欺騙相關利益者,關於產品的研發進度、公司的技術能力和營收的實際預期。本文也將介紹當時與Theranos合作的一家連鎖零售商Safeway是如何被他們以為的「轉機」給拖垮。
本篇文章多處引用《惡血》這本書所描述的背景,如想要了解Theranos事件的全貌可進一步閱讀此書。
「危機就是轉機」是很振奮人心,但也容易讓人掉入陷阱的一句話。
「一個簡單方便的抽血儀器,讓各種疾病都能及早被發現治療」,伊莉莎白所描述的未來是這麼的美好,是經歷過疾病痛苦、對健康抱持憂心的人們心中最渴望的東西。許多高齡且資深的投資人深深相信Theranos所研發的產品能改變世界;連鎖藥局沃爾格林因為擔心被競爭對手搶得先機,而在許多警訊出現後依然投入與Theranos合作的計畫;當時的美軍上將馬提斯心繫前線作戰的士兵安危,差一點要將錯誤率極高的陽春版醫療產品給士兵使用(幸而一名叫休梅克的中校有機會說服馬提斯,而沒有將計畫付諸實行);還有全美連鎖零售商Safeway,在面臨營收壓力下,急迫的與Theranos合作,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image source:flickr/Mike Mozart
2010在美國擁有1422間門市的Safeway,當時的CEO 博德正面臨營收下滑的考驗,加上博德相信提升員工健康有助於減低公司的健保費用,Safeway 簽下與Theranos的合約,決心投入數百萬美元改造Safeway的門市,創造新的盈利模式。
改造計畫的目標是將Safeway超過一半的門市打造出一個全新、高級、舒適的區域,提供民眾運用Theranos的醫療機器做血液檢測。Safeway的初衷立意良善,除了為自己的員工也為消費者著想,希望能運用超市店面,讓消費者能輕鬆、方便的替自己的健康做把關 。但也因為對新盈利模式的迫切需求,讓Safeway在與Theranos合作的過程當中,頻頻失去對等的立場,被迫遷就Theranos等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錯估計畫失敗的可能性。
下表「Safeway 2009年到2013年門店家數量」顯示Safeway 2009到2013年的門店數量,從2009年初的1,436家逐漸減少到2013年的1,346家。Safeway在財報中表示,門店數量在過去五年的減少,是因為公司著重在重新改裝門店,而較少將重心放在開新的門市。
▲Safeway 2009年~2013年門店家數量。
從下圖「Safeway 2011年到2013年增購固定資產金額表」則可以進一步看到從2011年開始到2013年,Safeway每年花2.2億到2.5億美元改裝門店,從2011年佔增購固定資產的25%到2013年佔30%,可惜錢花了,原本賣東西的空間也挪了,但Theranos的儀器卻遲遲無法按照當時的約定正式上線。
▲Safeway 2011年~2013年增購固定資產金額表。
2013年1月,Safeway宣布博德從CEO退休,一位曾經有大好名聲的資深CEO敗在自己內心對轉機的渴望。2014年初,Safeway宣布門店轉型計畫失敗,對公司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時之間難以預估。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又一次看到新型態的抽血機器人被開發的消息,這之中可能真的有突破性的醫療技術,真的有公司努力創造人類福祉,只是越是到急迫的關頭,越要審慎地做判斷,才不會將自己置於病急亂投醫的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