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妳不用太努力、找男人依靠就好!女人在社會職場需要拒絕多少「誘惑」?

本文節錄自《生為自己,我很開心》一書,作者凱特王,由時報出版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我有最喜歡的電影,來自一九九四這一年。一九九四是堪稱影史奇蹟的一年,許多經典好電影都在這年上映。其中有一部被低估卻後來居上的黑馬,從一九九四年起就穩坐我心中無差別電影排行榜第一名,迄今沒有改變。
這部電影叫做《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灣譯名《刺激1995》,中國叫做《肖申克的救贖》。當年奧斯卡的鋒頭幾乎被《阿甘正傳》搶盡,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經過時間的淬鍊,漸漸在影迷的評價中超越了《阿甘正傳》。IMDb世界TOP 250部電影中一直居於首位,遠勝過《教父》。
講述自由的電影有很多,只有這一部讓我徹底感受到命運握在自己手中的真實感。你對待自己的態度可以影響別人,改變一些事情,甚至救贖自我。人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十九歲的我因為這部電影鬆綁了心中的某個結節,對未來的迷惘不再感到害怕。
image source:IMDB
劇如人生
我們看劇,多少會投射在自己身上,也透露出我們自身的品味與思想。我從小喜歡看戲,也許跟我喜歡看故事書、漫畫、小說有關,透過戲劇情節起伏,去想像與彌補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
看的劇或電影越來越多之後,會漸漸建立起自己在戲劇裡的世界觀。我覺得這種世界觀是非常私人的,雖然我會寫一些影評,會表露自己的觀點,但這些東西其實非常自我,我不會因為誰說它對或不對,就修正我的看法。
正因為如此「自我」,所以讀者要我推薦劇或電影時,他們接收到的就是很個人、很私心的資訊。例如,當讀者問我推薦一部職場劇時,我會說:「去看看韓劇《未生》吧。」想看女人、友情、愛情與成長,肯定是《慾望城市》。
曾有一位讀者問我:「關於都市女孩奮鬥的華語戲劇你會推薦哪一部?」
這個問題很特別,因為她鎖定了幾個關鍵字:都市女孩、奮鬥、華語。這三個關鍵字加起來等於很少有優秀的作品(笑)。
而且這樣的主題放在華語也很難不被操作成夢幻偶像,最後依然是什麼總裁或富二代、甚至青梅竹馬來拯救落難的小白領。「拯救梗」的內核十幾年如一日,大概就只有女人看不膩吧。
image source:百度百科/上海女子圖鑑
後來我向她推薦了《上海女子圖鑑》。對看過日劇《東京女子圖鑑》的人來說這個片名應該不陌生。這是中國優酷買下日本版權所改編的劇集,分別描述北京與上海兩座城市的女性成長奮鬥群像劇。《北京女子圖鑑》播映在前,造成熱議,但我個人不太喜歡。《上海女子圖鑑》隨後跟播,網路評價較高,但明顯沒有之前《北女》的爭議大。(這兩部劇的命運真像《阿甘正傳》與《刺激1995》)
但就是這樣不愠不火的劇才多出了那麼一點高級感。《上海女子圖鑑》給我更多的是一個女子面對自我成長那種不卑不亢、真誠面對本心的積極態度。
如此著眼去書寫的面相,迄今,我未在任何一部台劇中看見過。
《上海女子圖鑑》不是完美的,它還是存在一些bug與浮於表面的探討。但作為一部以女主角羅海燕出發的群像劇,圍繞在她周圍的各種女性再也不是單一扁平的性格描述,她們因為各自的不同選擇,展現了各種不同的手段與性格,包括女主角在內,沒有人是一個完美的好人,也沒有人是極惡之人。
首先,女主角的人選就讓我很放心。她長相平凡但有特色,在中國沒有太高的知名度,很像現實裡的我們(有網友說她長得很像小池榮子,嗯,確實有)。但隨著劇情起伏與她個人一步步成長,我們逐漸發現在她眼神裡與外表上的變化。把這些細節投射在我們身上就能看見其實自己也是這樣的。從剛畢業求職的青澀,到職場裡的滾打摸爬,再到擁有自己的風格與定位,沒有十年的經歷,最少也要有七八年的磨練。
看多了狗血奮鬥的劇情,忽來一個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女性自我與職場成長劇,便覺得身在大城市裡的自己有個同伴。畢竟,我們的奮鬥歷程說穿了既不勵志也不狗血。
所以,當鏡頭掃過羅海燕在大學女子宿舍的畫面時,我很容易就想起北上求職時在永和住過的雅房。過道的盡頭,簡陋的木板隔間,兩張書桌、一個小衣櫃、拼接起來的木頭單人床上面擱著兩塊軟墊,二十二歲的我和當時念高三的妹妹就這樣生活。
為什麼女性就可以不奮發向上?
羅海燕畢業前在時空膠囊寫下「我要成為那留在上海的10%」,二十二歲的我也想要在台北工作過上好日子,有一天靠自己的能力離開這間一點也不雅緻的雅房。「一個女人在追尋自我與職場奮鬥中,需要拒絕多少誘惑才能穩住自己?」一直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命題。
像羅海燕這樣稍加打扮起來就顯得有點姿色,在大城市獨自工作生活的女孩,能夠遇到的誘惑實在太多了。她有過很多選擇,這些選擇出現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旦決定,都會因此改變她的人生軌跡。
例如:一心一意愛你的帥氣大學男友,要帶妳回家鄉過安逸的婚姻生活;穩重儒雅的上海本地英文老師,希望妳放棄工作上的拚搏,嫁為人妻洗手作羹湯;事業有成的隱婚中年大叔,幫助妳工作平步青雲,但家裡居然還有兩個兒子;工作中遇到的小鮮肉,顏值驚人,身材可口,還對妳充滿崇拜和吸引力;畫展上認識的成熟富商,把感情當作籌碼,提出五年合約要妳簽。
image source:FB/俗女養成記
這些誘惑大多是「其實妳可以不用這麼努力」、「其實妳可以依靠某個人」、「其實女人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婚姻或家庭」、「其實女人用不著這麼拚」……等很多「默許」妳其實可以不用如此奮發向上的誘惑。
她經歷過的那些男人,其實也是群像之一。男人在劇中都以為女人要的不過就是安穩的現世,富裕的生活,情感的塵埃落定。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如果妳有野心,有追求,有嚮往,這些真的就是一個女人最終想要得到的嗎?
代價,也許是在大城市中奮鬥的女人們最該認清的東西。而「孤身」則是一種常態,不能要求事事都企圖讓別人理解、體諒,妳自身清楚比誰理解都來得重要。
我跟讀者說過:「其實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是單身。」
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奮鬥的過程中,我是孤立無援的,一旦接受誰的餽贈,就必須用某種方式償還。只要我一直為自己的人生奮鬥下去,內心深處就有一個單身的自己,這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選擇做決定。
知道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什麼嗎?是女主角羅海燕站在上海街口的內心獨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寄託在別人身上的。 」
二十多年的城市奮鬥,即便踏入婚姻,卻仍舊不輕易向「誘惑」妥協的我,最想告訴年輕女孩的不過就是這句:
真正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寄託在別人身上的。
我要的自由是,永遠有能力去做選擇。
<生為自己,我很開心>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reurl.cc/Gkaz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