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錢變薄了?市場沒說的「通貨膨脹」真相!

原文出自【001| 餐廳角落書架| 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經作者餐廳裡的經濟學家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pakutaso
長久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告訴我們緩慢的通貨膨脹是好事。但這些好處從來沒有人能解釋清楚;或者說,我們也從來沒能感覺到好處。對一般人來說,我們只覺得薪水漲的速度跟不上物價。物價越來越貴,薪水越來越不夠用。所以,通貨膨脹的真相是什麼?
貨幣的形成
人類社會一直以來就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在分工合作的情況之下,就會需要交換生產的商品。以物易物的經濟效率太差,貨幣的需求因此產生。
貨幣就是市場性最高的商品。例如,我想要買一串香蕉,可是隔壁個蕉農不想要我種的橘子,於是我用橘子去跟米商換了一袋米,再用一袋米去換他的一串香蕉。在這個例子裡面,米會是市場性較高的東西,因為它最多人需要,流通性最高。
一旦越來越多人選擇以這個商品做為交換的媒介,市場性提高之後,需求也跟著提高,良性循環之下,最後最多人接受當成交換媒介的就稱為「貨幣」。歷史上,經過幾個世紀以後,最多人接受的貨幣就是金跟銀。
貨幣V.S錢
image source:餐廳裡的經濟學家
在探討通貨膨脹之前,我們必須先區分「錢」跟「貨幣」的差別。在用金跟銀交易的年代,這兩個是沒有差別的。因為金銀本身就是商品,只是他們市場上最多人接受、需要的商品,因此成為交易的媒介-貨幣。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說,金塊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錢,恰巧市場性最高,所以成為市場的貨幣。直到紙鈔出現之前,錢跟貨幣一直都是相同的概念。
在1931年,美國政府發行紙鈔,100塊美金大概約可以兌換5盎司的黃金。而這些黃金是確實存在在銀行裡面。所以紙鈔(貨幣)代表了黃金(錢)。這時候是所有人都可以拿美金去銀行兌換黃金。直到政府讓美金跟銀行脫鉤,從此由金本位變成貨幣本位,也就是美元不代表可以兌換任何黃金,1美元代表的就是1美元。
通貨膨脹的起源
最早的通貨膨脹是從政府收回鑄幣權開始。金、銀開始作為貨幣使用之後,一直都是以重量為單位,譬如說,一盎司的黃金可以兌換兩公斤的雞蛋。
後來政府收回鑄幣權。開始以法令效令規定貨幣的價值,從此0.9公克的金塊可能會被當成1公克來使用。而政府稱這些流失的利潤是「鑄幣費」。但這個效果不是太好,因為私人鑄造的金幣到1848年都還在加州流通,直到政府發行紙鈔,並禁止私人收藏金塊。
政府可以在錢幣上鑽洞、雕花減少重量,這就是最早的通貨膨脹。image source:餐廳裡的經濟學家
部分準備金制度
這個制度解釋起來有點複雜,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銀行就是一個安心的大倉庫。我們把錢存進去,在我們想要的時候把錢拿出來用,所以理論上,如果銀行所有的債權人同時要把錢領出來是沒問題的。
部分準備金制度是由政府規定,假設準備金為20%,如果銀行裡面總共存了一百萬,銀行可以只留20萬,剩下的80萬可以借出去。以此類推,這就是準備金制度。
假設如果今天同時大家同時想領回,銀行就會宣布倒閉,因為銀行並沒有準備100%的金額。先不論銀行有沒有詐欺的嫌疑,銀行將我們的錢借貸出去,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過多。可能有些人會有些疑慮,在市面上的錢還是只有80萬。但你必須把原本存錢的那些人的100萬也算進去,因為他們的存款簿上實實在在總共有100萬,而這100萬也是真的能夠消費的活期存款。
image source:餐廳裡的經濟學家
通貨膨脹的真相
現在我們了解貨幣、也知道部分準備金制度。接下來我們舉個例子。
在快樂鎮上住著100個居民,大家總共在鎮上唯一的快樂銀行存了100萬。根據部分準備金制度,銀行會留下20萬存在銀行金庫,剩下80萬借貸出去。而這80萬讓跟快樂銀行關係很好的詹姆士借走了。
詹姆士拿80萬去開餐廳,他花了很多錢買設備、食材,請了廚師、外場,租了一塊空地蓋了一間餐廳。餐廳開了之後生意很好,大家都用原本的儲蓄去光顧。詹姆士第一年就賺了150萬,他把80萬還給銀行,剩下的錢變成紅利分給員工,他因此大賺一筆。但幾年後,他發現物價越來越貴,他不得以也只好把餐廳餐點的價格調漲。餐廳的生意也不像以前那麼好,但沒關係,前幾年他已經賺很多了。
看起來是個很美好的故事,大部分的經濟學家也會告訴你這就是經濟流動。緩慢的通貨膨漲雖然造就物價上漲,可是帶動了經濟發展,詹姆士、設備商、進口商、建商、土地房東、員工都受惠了。
但經濟學家沒有告訴你們的是「剩下的真相」。
銀行把居民的80萬借出去,這80萬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貨幣,因為居民的存款確確實實總共有100萬,而這100萬是隨時可以跟銀行兌換的。現在市場上有180萬貨幣,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貨物就會逐漸產生通貨膨漲,貨幣增多,每塊錢的購買力也因此下降,這種通貨膨漲會造成財產重新分配,受益的是詹姆士、廠商、員工,他們在物價還沒上漲的時候得到的一筆錢,而那些把存乖乖存在銀行沒有花用的人,卻被逼著接受通貨膨漲的苦果。
image source:pakutaso
而這個循環將持續下去,因為村民會繼續存錢,銀行會繼續將80%的貨幣貸款出去,而先得到好處的人通常是跟銀行關係比較親近的人,或著應該說跟政府比較親近的廠商、企業。直到大家發現貨物漲得太誇張之後,大家紛紛急著將自己的貨幣提領出來去購買貨物。而大家都在追逐貨物的同時,貨物也會因為需求增加而漲價。
而沒有那麼多的現金還給借款人的銀行理應面臨倒閉。但是實際的狀況卻是,政府運用其他納稅人的貨幣去補貼銀行,同時也印更多的紙鈔來紓解銀行的困難。甚至提領貨幣者會遭冠上不愛國的惡名。政府印了更多的貨幣,又造成了在市場流通的貨幣增加,就這樣如此的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循環讓我想到仙人掌的故事。有個人不小心坐到的仙人掌,屁股被刺得哇哇大叫,他用手去摸摸屁股,試圖舒緩疼痛,結果手又被刺傷,接著他又用舌頭去舔手指⋯⋯
聽起來好笑,但想到我們真的身歷其境就覺得一點都不好玩。在美元跟金塊脫鉤之前,各國的央行都是用美金作為外匯存底。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美元相對強勢,而各國也都用美元作為國際進出口的貨幣;而美元跟金塊脫鉤之後,就等於全世界的貨幣都變成貨幣本位主義。而美國不斷地印鈔票,讓世界各國跟著美國一起買單美國本地的通貨膨脹,而這個通貨膨漲還在持續下去。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真相,這就是他們沒告訴你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