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變成「你想要的」!逼迫是扼殺 專家:沒有統一標準才是教養孩子的標準

原文出自網站PressPlay【停止把孩子變成你想要的樣子,心理學家爸爸的「注意力」快樂育兒法】,經網站PressPlay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Pixabay
如果你是家有⼩⼩孩的爸媽,⼼中肯定常常這樣吶喊:「為什麼叫⼩孩做個事情,總是拖拖拉拉?」「為什麼叫⼩孩收拾玩具,就是沒辦法收乾淨?」「為什麼晚上該睡覺了,⼩孩就是不睡?(這尤其讓⼈崩潰...)」
輔⼤⼼理系副教授黃揚名要告訴爸媽們,從⼼理學⾓度看,這些都是「注意⼒」的問題。
注意⼒ ≠ 專注⼒
黃揚名是英國約克⼤學⼼理學博⼠,更重要的是,他是兩個男孩的⽗親,⼀個8歲、⼀個4歲,談教養,這可能比他的博⼠學位更有說服⼒。每天和家中雙寶鬥智,黃揚名談⾃⼰的教養之道,沒有抬出⼀堆⼼理學專有名詞、沒有不切實際的理論觀念。
image source:Pixabay
文章⼀開頭的連串問題,也常常在這位⼼理學家爸爸的家中上演。黃揚名⾸先要跟爸爸媽媽說的第⼀個重點是:
你知道什麼是「注意⼒」嗎?
當孩⼦沒辦法專⼼做好⼀件事情,拖拖拉拉,或是靜不下來動個不停,有些爸媽可能會認為,這就是「注意⼒不夠」、「注意⼒不集中」。萬⼀⼜遇到學校老師反應「孩⼦似乎有注意⼒不⾜過動症的傾向」,可能需要就醫鑑定?爸媽可能更加慌亂。
莫急、莫慌。先來弄清楚,什麼是「注意⼒」。注意⼒包含3個元素:
1、警覺能⼒:能夠察覺環境中突發的改變
2、轉移:能在不同事物中間⾃由轉移注意⼒
3、衝突的排解能⼒:這個元素,才是平常說的「專注⼒」,指的是能排除外在⼲擾,專⼼做⼀件事情的能⼒。
所以,如果你覺得孩⼦的注意⼒出了問題,得先知道是上述3個元素中的哪⼀個出問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
「沒有統⼀標準」才是教養孩⼦的標準
過動症、⾃閉症、妥瑞症、亞斯伯格⋯⋯有的⼈可能會納悶,為什麼現今的⼩孩有這麼多⽑病?因為醫學知識和體系的進步,現代⼈比以前有更多機會接受⼼理狀態的鑑定,其實這些徵狀,每個年代都有,只是我們過去只知道「某個⼈很⽪」、「有些⼈不合群」⋯⋯卻不知道這些⾏為,其實是特定的⼼理狀態造成的。
黃揚名感概,資訊發達,反⽽讓爸媽更焦慮,太在意孩⼦是不是⽣了什麼病。如何有效幫助孩⼦?
第⼀件事,⼀定要弄清楚這些「XX症」正確的意思;
第⼆件事,如果你的孩⼦確定有這個狀況,進⼀步設想,有這樣狀況的孩⼦,在⽣活上會遇到哪些困難點,⽗⺟可以⽤什麼⽅式協助孩⼦?
「你不能⽤同樣的標準。」黃揚名強調,有某些狀況的孩⼦,他們看書、寫功課,甚⾄玩玩具,「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是⽗⺟要特別花⼼思的地⽅。
「爸媽要先調整⾃⼰的標準,」黃揚名説,孩⼦可能某些地⽅不⾏,這是出於先天狀況的限制,此時苛求只會有反效果。另⼀⽅⾯,爸媽更要幫助孩⼦去找到他「⾏的地⽅」,盡可能就孩⼦的原本的⻑處給予⿎勵和肯定。
image source:Pixabay
天性不該被改變,⽽是該被好好發揮
黃揚名是⼀個富⼆代,但不是⾦錢⽅⾯、⽽是學術上的。在英國求學時的老師,是艾倫.巴德利(Alan Baddeley),⼯作記憶模型之⽗、認知領域奠基者級別⼤師;博⼠後研究,則是跟著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她是情緒研究領域的領軍⼈物。
「我⼩時候是⼀個很嚴謹的⼩孩,會想辦法做到最好,沒⼈逼我。」黃揚名還記得⼩學⼀年級時,老師曾說,誰可以坐最直最挺,就能得到⼀個禮物,「我就是拿到那個禮物的⼩孩」,從⼩,他唸書就不需要爸媽操⼼,⼀直以來都是名列前茅、極獨立的孩⼦。國中以前,黃揚名唸得都是普通學校,考上師⼤附中後,⽗⺟⼀度擔⼼他會因競爭壓⼒⼤難以適應,他笑著說,覺得⾃⼰的爸媽,很不了解⾃⼰。
天⽣就有追求「極⾼標」的強迫症,黃揚名分享,⼀次畫圖比賽,媽媽先在家裡畫好⼀張圖,他照著畫,「然後我拿到第⼀名,有到這樣的地步」黃揚名笑著說,這件事情真的很荒謬,但談笑之間他想表達的是,每個孩⼦都有其與⽣俱來的「天性」,⽗⺟後天再怎麼努⼒,也不可能「把A變成B」,「我們該做的,不是把⼀個孩⼦變成你想要的樣⼦;⽽是把他原有的樣⼦,變成⼀個好的狀態,這是⽗⺟可以做的。」
幫助孩⼦「認識⾃⼰」,是⽗⺟能為孩⼦做的最好的事
黃揚名現在是副教授,他的⽗親,也是⼀位⼤學教授。被問到他的爸媽對他最深的影響是什麼?黃揚名説:讓我們⾃由發展。
⼩時候,看著親戚的⼩孩上⼀堆補習班、才藝班,⾃⼰和弟弟幾乎都沒有,「所以在這⽅⾯,我們現在對⾃⼰的⼩孩也是這樣,沒有必要上那麼多(課),應該讓⼩孩發現他⾃⼰真的想要什麼。」黃揚名説,爸爸媽媽帶給他的影響,不是他們做了什麼,⽽是他們平常⽣活中各種態度的展現,其實就是⽤兩個字就能說完、⽗⺟卻得做⼀輩⼦做的事:⾝教。
在輔⼤教書,黃揚名發現,許多⼤學⽣,活了⼗幾年,「竟然還不知道⾃⼰要什麼。」但黃揚名強調,在台灣這幾乎已經成了常態。「很多⼈(學⽣)有點痛苦,爸媽對他有期待,但他根本不喜歡這條路,在這個地⽅他⾃⼰也不滿意,但他也不知道怎麼樣可以更好。」
「我覺得孩⼦怎麼樣,你不要礙著他就好了」爸媽該給孩⼦什麼樣的幫助?這是黃揚名給我們的答案。順著孩⼦的天性,⽗⺟能為孩⼦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找到⼀些機會、創造⼀些環境,讓孩⼦有機會發現⾃⼰最感興趣的事,「幫助孩⼦找到他可以⽣存、活下來的⽅法,把他原有的最好的東⻄極⼤化。」
現在⾃⼰也是兩個孩⼦的爸爸,對下⼀代,黃揚名有什麼期待,他充滿感慨地說,世界上,不⾒得每個⼈都可以「成功」,但⼀定可以很開⼼的過⽇⼦,「開⼼過⽇⼦是每個⼈都可以做到的,⽗⺟⾄少可以幫孩⼦做到這樣。」
每天,他⼀定會問孩⼦⼀個問題,「你今天有沒有開⼼?」這就是⼀位⼼理學博⼠爸爸的教養⽅式,也是黃揚名對⾃⼰孩⼦最⼤的期待:認識⾃⼰、⽣活開⼼。
的確,教養孩子,最難的從來都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能不能忍住不干涉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