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再窮也要買iPhone?當人們「裝富」躋身上流...背後社會階級才是問題

大數聚

20190804

7313 Views

本文節錄自《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的越好,我們越焦慮》一書,作者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由時報出版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友誼跟良好的社會接觸,對健康與快樂而言有莫大助益,但人們又對社交活動卻避而遠之。若能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能讓深受社交恐懼所苦的人們改善生活品質,更能對抗拒社交的廣大群眾有所助益。好消息是,目前我們比過去更清楚問題的根源為何,對問題的解方也越來越有概念。

不少研究顯示,在貧富差距較懸殊的社會中,社群生活的連結相對較弱;貧富差距較小的社會凝聚力較高,這點也已經過反覆證實。生活在較平等社會中的人們,較願意投入社區團體,參與志工組織與公民團體活動。他們更能去信任他人,願意幫助彼此,動用暴力的比例也都相當低(以謀殺率來衡量)。整體而言,在貧富差距較小的社會中,人們能更融洽相處。

image source:unsplash

早在法國大革命前,大家就直覺認為貧富差距會引起社會分裂,損及社會根基。如今我們有充足的數據來評估貧富收入的差距,藉此衡量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因此在各個國家,人們更能篤定這個直覺是對的,大家甚至比我們想像中更深信不疑。這項論述已不只是個人直覺,現今已有數百項研究證實,這是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在下一章的圖表中,我們能看出各國貧富差距與社群團體參與率的關係。在《社會不平等》中,我們也以類似圖表,來顯示貧富差距與信任程度的關係。

我們認為在貧富差距較小的社會中,社群團體參與率之所以比較高,很有可能是因為社會中人們的相處模式比較輕鬆自在。假如貧富差距較不懸殊,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也不會有太懸殊的差異,大家也更容易融入群體,畢竟許多人在交友時,還是會選擇與水準相近的人來往。話雖如此,但其中的因果機制卻沒這麼單純,除了跟家境富裕的人相處會感到社交恐懼,就連跟地位相當的人接觸,我們也會擔心無法在對方心中留下好印象。

此現象顯示(同時也是與論證最相符的解釋),只要社會的階級分層越明確,人們就更堅信:每個人的價值與重要性都有先天差異,而這些差異決定他們所屬的社會位階,因此大家對自我價值就更缺乏安全感。這個推論確實沒錯,國家的貧富差距越懸殊,社會就更難出現階級流動。撇開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個體差異,在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中,人們甚至會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地位畫上等號,把人分為優等與次等兩類。這麼一來,「社會評價威脅」與人們對於社會地位的焦慮,也就更根深柢固了。此外,社會比較的現象也會日益普遍,讓人們對自我價值逐漸失去信心。

image source:unsplash

以往我們都以為大家只會比較彼此的社會地位,現在連各種正面、負面的人格特質,都會與不安全感與社會比較扯上關係:外貌體態、聰明程度、休閒活動、膚色、審美觀以及消費習慣,這些事項如今都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能用來展示一個人的地位與價值。在演化史上,社會比較起先是出現在動物的階級系統中,用來比較個體間的相對強度;在如今的人類世界中,社會比較變得多元,不只具有單一面向。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的越好,我們越焦慮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reurl.cc/7gxYd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