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花錢買員工「成效」而不是「勞力」 你值得給多少薪水?

大數聚

20190603

5678 Views

原文出自網站PressPlay【你值得老闆給你多少薪水?】,作者曹先進,經網站PressPlay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unsplash

時薪反映你的價值?

初入社會的小朋友問我:「老師,像你這種工作啊,一個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我心裡碎念,什麼叫「這種工作」?

是企業顧問、講師還是唱歌?

是「賺」多少還是「領」多少?

稅前還稅後?

但我還是忍住機車個性,給了一個四平八穩的答案。

「你說當顧問喔?看工作性質是開課、組織診斷還是專案顧問,業界通常每小時收費從5、6千到1萬2吧,不過麥肯錫那種等級的就兩倍以上了。」臭小子,你現在知道我跟你收的「白老鼠價」多有誠意了吧!

「蛤,你『時薪』這麼高喔!」

「這不是時薪啦!」

一片問號從他頭上冒出來。

「雖然每小時收那些錢,不代表我只在收費的時數工作啊!我不需要查資料、研究分析、做報告或教材還有練習嗎?這些準備工作的時間大概是上場收費時間的兩倍,所以我的時薪至少應該要除以3才對!」

他弱弱的點頭。

「好,問你一題,用這種算法,軍公教三個族群,哪一組人的平均時薪最高?」

「嗯,看起來公務員加班最少、時薪最高,軍人還好因為沒打仗,老師就算有寒暑假還是血汗工作啊。」我笑笑,開始講解工作的價值。

從勞基法修正、廣納適用對象、到「一例一休」,「時薪」這個議題跟加班費如影隨形,從來沒有冷卻過,可是算法及適用對象從來不符合就業市場的狀況。

image source:unsplash

計算時薪,是一種投入與產出呈直線正相關的概念,唯一有意義的是針對重複性、低技能的工作,也就是說只要吃飽睡足,不須花任何額外時間進修練習,袖子一捲就可以上工、時間到就可以離席的生產線工作。

而這種工作,隨著自動化和製造業外移已經越來越少。另一種勉強可以用時薪算的是服務業的基層人員,例如餐廳的前台服務,只要處理簡單的點餐、上菜等基本需求,除非有獎金或小費等外加收入,客人數量及滿意度跟他們的所得關係不大。

然而大部分的工作用時薪來算,或者說用投入時間來算報酬是有問題的。尤其專業白領工作者,用同樣的時間,就是有人能做得比較快或比較好,這時候來個「同工同酬」,等於是鼓勵比較厲害的人偷懶——反正做好做壞做快做慢都領一樣的錢,或是另覓高就——總有老闆會看重生產力的價值。

事物價值應該是用產出來衡量,而不是用投入。舉例來說,打官司時你想找勝率比較高的律師,還是花很多時間且每小時收費比較低的?你覺得好看、值得看的電影,會是放映時數比較長、拍攝費用比較高的嗎?同理,老闆出薪水是買員工的「成效」,而不是買他們的「勞力」。

就業市場跟所有市場一樣,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以及供需媒合,因此在工作上展現的價值越高,獲得的薪資報酬也越高(否則就會被挖角)。例如一個自動化機台操作員、只需具備基礎機械知識、月薪25K,假設有一位機械博士去應徵,老闆不會因為他是博士而多給5K,因為機械博士的頭銜對這個工作沒有附加價值。

又如同樣是會計的工作,在會計師事務所即使起薪相同,其後的薪資所得也會因工作績效和客戶滿意而逐年有差異,若進入企業擔任會計主管,更會因職掌範圍及產業特性的不同,有更多的價值/薪酬組合。

薪酬的重點是在「價值」而不在「工作」,因為不同的人從事同樣的工作所創造的價值不同,而特定工作對不同組織的價值也有所差異。例如在商品條碼普及前,數字能力強的收銀員提供了結帳速度和正確性的價值,但今天零售業對收銀員的要求反而是手腳快、態度親切;又如有能力以手工打造頂級汽車的師傅,如果放在自動化裝配線,根本英雄無用武之地,難以創造附加價值。

因此,不要再問老闆「這個工作薪水多少」了,改問自己「我在這個工作可以創造多少價值」吧!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