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宗/《我們與惡的距離》媒體識讀二部曲:「鍵盤法官」是正義?

image source:unsplash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三集劇中,應思聰在新聞裡成為一個「壞人」,姊姊應思悅質問還是新聞菜鳥的李大芝,為什麼媒體都只報負面消息,而不報弟弟其實拍了兩年戲,卻一毛酬勞都還沒收到的情況?

是啊,為什麼現在的媒體不做平衡報導?為什麼新聞不追求公平正義和真相?其實這一切都回到了商業新聞本身的原罪——點閱率。追逐真相費時又耗工,做出來的新聞還不見得有人要看,站在電視台的商業考量來看,為什麼要追逐真相?真相可以換到廣告嗎?可以轉換成廣宣業配嗎?

而什麼樣的內容會有人看呢?我大略整理出了三點:

 1、符合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2、符合3G原則(Gambling賭博、Girl女人、Game遊戲)

 3、煽動觀眾情緒

馬斯洛需求理論在傳播學跟行銷界早已行之有年,尤其食慾跟性慾是人最原始的需求,對新聞來說,美食與美女報導絕對是點閱率的保證;3G原則是人性的依據,相信大家也經常會在網路上看到抽獎、賭博、遊戲添加美女代言人的廣告內容。

而對社會新聞來說,最廉價不花成本的方式,要屬煽動觀眾情緒了(辦抽獎還要花錢呢),像貧富差距、營養午餐、兩性關係、宗教差異,還有我們最常看的政治人物失言,都是很好的題材。

最近一段影片非常熱門,來自NowThis新聞的影片,主題是「美國國會議員質問華爾街高管,為何不能向員工支付基本生活所需工資?」

美國國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管人事權,而眾議院管財政權,所以影片中的議員Katie Porter才會質問華爾街高管有關薪資的問題,其實這名華爾街高管嚴格來說不能算高管,他是摩根大通的執行長Jamie Dimon。影片中呈現的主題很明確,為什麼Dimon可以領3100萬美金年薪(約新台幣9.56億)卻不能解決員工每月家裡567元的赤字?只見議員洋洋灑灑的在白板上寫出各類開銷,而執行長在面對問題時卻只重複回說:「我不知道,我要回去想一想。」當我把這部影片轉貼到了臉書上,果然造成很大的迴響,網友大都指責執行長的不是,而稱讚議員的問政,但是真相即是如此嗎?

首先影片經過了剪輯,我看了原本未剪輯的版本,其實執行長有提到他必須回去調查清楚,看看公司能給予該員工什麼協助,但是議員卻不斷質疑,這些協助是不是靠增加員工負債的方式,執行長才回覆:「我不知道,我要回去想想。」這句話太有賣點,新聞剪輯便強化了這一句話;再來,Katie拿全美最高收入的族群來對比最低的族群,本身就有誇大渲染之嫌。

很重要的一點,銀行薪水如果符合最低的法定工資,其實最需要檢討的應該是美國政府。美國政府訂出了最低法定工資,企業遵守法令,結果居然不足以讓勞工過活,甚至政府每年還對該名勞工課以$5,970美金(約18萬台幣)的稅金,這不是很荒謬嗎?另外,政府放任房價飆漲,許多美國人甚至都負擔不起居高臨下的房租,最後只能住在車上淪為「車床族」,這不也是問題的根源嗎?

image source:unsplash

連我寫起來都覺得吃力麻煩棘手的多重議題,又是數字又是房價又是稅務還有單親撫養,有多少網友會認真的去看?有多少人會認真追蹤?媒體也知道,所以就把執行長不知人間疾苦的形象放大,把議員的正義放大,當當鍵盤法官,把觀眾的情緒煽起來後,換成點閱率結束。

然後問題依然存在,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表達的價值觀?

一部好戲不只可以看到很多經典名言,更重要的是,編劇有沒有透過劇中人物的掙扎過程,來喚醒觀眾的腦袋,當腦袋被喚醒,情緒也過去了,觀眾就會知道當「鍵盤法官」是很智障的,廉價正義也是愚蠢的,我們的社會也就開始啟動了進步的齒輪。

想一想,如果修法讓強姦犯唯一死刑,是不是從此以後都沒有強姦犯了呢?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