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琪/智慧家居時代來臨!想搶得市場先機 2關鍵讓消費者買下便利生活(下)

程琪

20190418

14892 Views

image source:Samsung

上篇快速瞭解了中國智慧家居行業的發展背景與行業商業模式之後,下篇將帶你繼續深入中國智慧家居行業的探索,解析中國致勝關鍵的競爭要素有哪些,台灣下一步又該怎麼做呢?

相較於中國智慧家居市場的發展形勢,中國市場擁有幾項關鍵因素,促使中國在智慧家居領域的拓展規模比台灣更占優勢,同時也是中國在該行業中取得成功的競爭能力。

致勝三大競爭要素

一、產品設計

對消費者而言,智慧家居產品設計會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決定,尤其是產品功能與體驗感兩項關鍵因素。

智慧型產品的功能設計是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圖的影響動力,為了更加配合終端用戶的習慣與使用環境,智慧型產品會自動調整到最合適的模式以提升用戶體驗感。相比於傳統的家居設備,升級後的產品能更貼近用戶需求,方便用戶操作及自動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在這基礎上,良好的交互體驗會為產品帶來更具明顯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隨著智慧化功能與交互體驗方式走向多樣化,從多點觸摸、語音識別、生物辨識系統與體感認知等新技術持續延伸,加深了智慧型產品於家庭場景中的實際應用。而中國最終想打造成全方位的智慧型住宅,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目前也已有幾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已投入智慧型住宅的建造。

image source:read01

例如,中國百強房地產開發商萬科集團,於2018年發布新一代住宅產品「萬科智造」,運用AI、移動互聯網、新能源領域等高新科技手段構築美好生活場景。

然而中國在產品設計方面與台灣相比,稍顯得缺乏更多創新與美感。台灣的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在世界舞台有目共睹,且設計思維廣泛、實用性強,整體性價比也高,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獨特優勢,若能加深雙方企業合作,或透過產學研等合作方式,可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多創新點子,加強改良以提供更符合人性設計的產品。

二、生態模式

其次為產業生態模式,智慧家居領域涉及層面廣泛,且行業中各領域之間的技術壁壘高,然而完整的智慧家居生態並非是由幾項智慧型產品所能構成的。

因此,也意味著在智慧家居領域中,個別廠商很難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勢必都需接納跨界合作模式。將自持的不同環節進行領域細分,在與合作的參與者加入流程環節,而目前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企業秉持合作心態加入市場,但對於整個智慧家居生態發展而言,目前具體的生態模式和企業獲利分配的方式尚無明確定論。

就目前的行業發展來看,多半是由幾家具一定發展規模的領頭企業引領,憑藉著自身企業優勢主導行業生態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於新創企業與中小型企業而言,也加深他們更傾向於加入當前的市場生態,並有效利用生態內的資源發揮自我加值,穩固企業成長。

例如,亞馬遜、小米企業採用中心主導型經營模式,因其在硬體設備領域具有企業優勢,同時在軟體研發方面也具有足夠的累積,因此可直接透過旗下產品帶動銷售量,此外為了創造共贏局面,他們也為其他新參與者提供良好的優質平台服務,為新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提供便利的市場參與能力。

基於台灣市場容量不大,該領域中的行業規模分布零散,造成台灣行業生態模式不清晰。在這歸納出幾點可能因素:

一、台灣缺乏大型的龍頭企業引領參與者行動,例如像亞馬遜、小米等領頭企業。

二、在產業鏈環節上的企業尚缺乏聯盟生態。

三、台灣市場缺乏大型第三方平台支撐市場營運及統籌行業,例如阿里巴巴、京東等具規模性的大型第三方平台。

因此,台灣雖有優秀的技術沉澱和人力資源,然而在現有的舞台中發光發熱的機會較少,如何拓寬行業發展的渠道是台灣企業應多加思考的方向。

image source:itread01

三、通訊技術聯動

最後一項為通訊技術聯動,所有的智慧家居產品皆須具備有聯網連通功能的系統設備為前提,才得以發揮產品功能。

為了延伸技術的延展性,無線技術的發展對智慧家居的應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透過各種無線通訊技術來配合不同的應用場景。其中,目前最主要的無線技術以WiFi、藍芽與ZigBee的應用率最高且範圍最廣。

例如WiFi在傳輸速率與傳輸距離方面應用廣泛且穩定性強、ZigBee的應用優勢為高安全性、低功耗,且可連接的設備數量多,便於智慧型產品應用,而藍芽功能特性則介於WiFi與ZigBee技術之間。但無論是哪種無線通訊技術都仍存在著傳輸距離問題、信號盲點區域、成本功耗及其他技術難點。

隨著無線技術升級,在遠距離無線技術NB-IoT投入實際應用後,與現有的無線技術形成互補關係,間接地引導了部分家電型企業開始與電信設備商、電信公司展開積極合作意向,加速生產更匹配家庭場景應用的智慧型家電產品。

然而,中國目前技術層面發展的問題在於無法達到統一的通訊技術聯動關係,雖然有不同的通訊技術相互補足,但在通訊協議上的合作關係卻很難達到共識,而智慧家居市場當前的生態模式發展不一,導致跨生態聯盟所合作的設備無法實現聯動,而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應用也將受限,因此行業的技術標準有待統一。

由於兩岸政策和大環境發展背景不同,以及中國電信行業生態模式大不同的影響,台灣可透過新技術研發與應用設備開發,進行技術策略性合作或技術入股等方式進入市場,並從當前尚未統一的行業生態中,找尋創新機會。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