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紐約時報!一夕狂掉上萬粉 看新聞要「會員訂閱制」踩了5大雷區

image source:FB/蘋果新聞網

黎智英旗下的蘋果、壹週刊近日大動作推出「訂閱制」,據說效法的是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話說至此,想必除了黎老闆沒笑,其他人都笑了。

笑什麼呢?笑的是爸媽總是看不清楚自己的孩子,蘋果日報、壹週刊曾是台灣最龍頭的媒體沒錯,但這不代表「蘋果日報=紐約時報」。果不其然,4/10下午先試個水溫,所有蘋果新聞網的文章都上了鎖,網友必須先註冊成為會員,才可以看到全文,而且留個伏筆,目前免費(日後收費訂閱)。

當然,因為網路媒體使用行為改變,官網已很少自帶流量,主要都靠粉絲團導流,蘋果新聞網粉絲團從4/10至我寫文章的4/13日,粉絲已狂掉數萬,網友紛紛不滿退讚,「八卦報自以為紐約時報,還想收費?」、「註冊會員擺明為收費鋪路」、「以為只有你們家看得到這些亂七八糟的新聞嗎?」

我是個對付費訂閱網媒接受度很高的人,光是報紙雜誌數位版,我便付費訂閱紐約時報、WSJ、HBR、經濟學人、Financial Times中文版、天下雜誌…有時內容太多看不完,也捨不得退訂,一來覺得自己哪天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立刻看,另一方面覺得要支持一些做優質內容的媒體。

然而在我看來,黎智英這次的訂閱制是有極大可能要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五大誤區:

誤區1:錯誤自我品牌認知

在試圖推出訂閱制之前,蘋果日報大費周章作了許多「紐約時報築收費牆成功轉型」的新聞,試圖幫大眾打個預防針,想表達「付費訂閱新聞是個天經地義的趨勢」,但問題是,蘋果日報的品牌形象真的等於紐約時報嗎?

會讓黎智英如此樂觀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蘋果日報在台灣有極佳的群眾基礎,三百多萬的粉絲數、相對高的新聞轉發、引用數都讓他信心滿滿,認為龍頭媒體在訂閱上必然有優勢。

然而當我們隨意點開蘋果日報與紐約時報的網站首頁,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出兩個媒體之間的差異:

【蘋果日報前三則】
 1、騙女矇眼性愛成功 男遭痛毆求償敗訴

 2、謝惠仁帶頭接駕 兩千人列隊迎大甲媽

 3、廝守鞏俐經紀人35年 畢安生死後家屬討遺產

【紐約時報前三則】
 1、How Big Business Is Hedging Against the Apocalypse (商業與全球暖化議題深度報導)
 2、White House Considered Releasing Migrants in ‘Sanctuary Cities’(白宮與移民相關新聞)
 3、Assange: A Self-Proclaimed Foe of Secrecy Who Inspires Both Admiration and Fury (維基解密創辦人深度報導)

所以,當你假設「全球的用戶願意訂閱紐約時報,便等於台灣用戶會願意訂閱蘋果新聞網」,是不是根本上就錯誤認知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與品牌價值?

我必須強調,儘管蘋果日報並不能稱得上是什麼太知性質感的媒體,但蘋果的記者群表現並不差,相較於台灣許多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的懶散、抄報,蘋果確實還有領頭的作用,時常挖出許多別人不知道的事件。

但倘若這些事件多半都是八卦爆料或把各種人性本惡的罪行描摹得一清二楚,興奮劑般的內容作用在讀者心裡,確實可能會一時激發讀者的興趣,但人們未必會想把錢投資在這些內容上。

誤區2:錯誤判斷原讀者媒介消費習慣

關於第一點媒體的品牌定位也會影響到讀者的樣貌,試問,整天浸泡在女藝人劈腿、兒子又殺媽媽事件、山區又出現紅衣小女孩甚至寧可付費也要看八卦的讀者網友,會跟付費閱讀天下雜誌、紐約時報又或華爾街日報的讀者輪廓一樣嗎?

當然不同。

當你的媒體內容提供的多半是一些街坊巷尾的八卦瑣事,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一群喜歡看那種新聞的民眾,從「人數」上看來,這些讀者可能是多的,但相對來說,這些人的收入水平也可能是金字塔中下方較寬的那群,人數多是多,但經濟能力通常沒那麼有餘裕。

經濟能力好的人並不是完全不看八卦,而是本來就不會(也沒空)耗在瑣碎的新聞裡那麼久時間,更遑論還特別花錢去吸收八卦。(如果有人真的花那麼多時間在這類新聞裡,實在也難以把自己變得更優秀)

人氣從來就不等於購買力。許多網路名人動輒數十萬粉絲,平均每則貼文按讚互動數上千,結果等到推出訂閱、團購、業配時,銷量奇差無比。

原因就在於,群眾對於無論是組織品牌形象或個人品牌形象,都已經存有「特定的感知」。不是人氣高買氣就會高,但如果形象能符合民眾感知,買氣才可能有所表現。

蘋果儘管粉絲數極大,但娛樂八卦草根形象已根深蒂固,社經條件中高層的人不想掏錢,沒什麼經濟條件的掏不出錢,寧可看其他媒體,反正台灣新聞看來看去不都一個樣?

誤區3:忽略台灣媒體環境與同業習性

真正必然會花錢購買蘋果新聞的,恐怕是各平面、網路、電子媒體同業,他們不是想支持蘋果,而是付一點點錢就可以讓自己跟隨蘋果記者跑出來的獨家,何樂而不為?

特別是在蘋果記者更加努力跑獨家衝訂閱時,其他媒體更有各趁之機,因為此時蘋果的新聞火力更強,能看到的民眾卻更少,其他媒體順手抄走當成自己的表現,這是無庸置疑,業界本來就在持續發生的事。

在歐美,抄襲是一種丟臉傷害自尊的事,儘管彼此也是互相參考,但總是還想著要跟別人有所不同,但在台灣,媒體同業抄襲簡直是這個行業的內規,你不抄,主管還會罵你「人家那報紙都在那邊了,你連抄都不會嗎?」

對於蘋果來說,簡直賠了夫人又折兵。對蘋果記者來說,跑新聞更加艱辛,獨家壓力只有更大沒有最大;

對同業來說,不痛不癢,便宜訂閱就能抄到好東西,況且花了一點錢,連對蘋果都更不覺得不好意思了;

訂閱民眾則像冤大頭,花了錢結果五分鐘之後就在其他媒體上看到一模一樣的內容。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