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從新北市門牌更換案看到公共參與價值

大數聚

20190403

4323 Views

原文出自臉書【新北門牌更換案引發惡評與爭議】,經原作者Sting Leon授權轉載原文,未經同意者請勿任意轉載!

image source:FB/我的新北市

新北門牌更換案引發惡評與爭議。此案,可以討論「參與式設計」的價值。

許多有理想與公共熱情者,對「公共參與」的認識,卻常停留在形式民主、與「草根這個、公民那個」的學院蛋頭的自嗨水平,也常有「參與上綱」的誤會,常呈現「參與就是平權,參與就是公民體現」這種為參與而參與的教條心態。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這種常識,除了總是自我意淫的痞子設計者不知道外,大部分人都同意。

「公共參與可以避免公共設計犯錯」則是公共參與很重要的專業功能。既然稱之專業,就是產出正確的結果,你在過程中必須設計出對的工作模式、充分徵詢該問的人,這也是一種政治的功能,重要意見、關鍵議題在過程中都被討論了,你的參與夥伴理論上就會是你這主題的政治盟友,設計見仁見智,若有不友善者想透過這主題攻擊你,你也有盟友相挺(但前提是你了解「參與到底是為了什麼」,也用了對的工作方式進行參與)。

image source:新北市政府官網

參與不是形式民主(那個徒勞無功的公館徒步區i-voting就是這種鬧劇),參與也不是因專業原罪的對草根表態(你只是在消費你比較進步這種蠢念),

參與是一種「專業」的公共過程,你夠專業,就能得到一個專業的設計成果,以及專業的政治結果。荷蘭人在進行空間規劃時,前期的過程總不厭其煩的大量對話、溝通,前階段相當費工費時,但完成這過程,開模開對了,後續執行就非常快了,這就是「社會合理性」的展現,展現在「知道公共參與的準確性與有效性,以及如何設計這個過程」此一面向上。

新北市的門牌,聽說有經過「票選」的「參與機制」?但惡評如潮,恐怕就是沒有「專業的」參與過程的設計,以致窘境如此。

從事公共設計主題者,都應以此案為例慎思之。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FacebookShare MessengerShare 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