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LINE轉傳一篇在2016年撰寫關於股市投資的文章,標題點明「花3年存100萬、買股,退休那天坐收750萬元」,看來投資報酬率很高,未來還能享清福、生活無虞,不過作者憑藉自身專業觀點,揪出時間點、股價等問題漏洞,檢視文章真實性。
近來LINE轉傳一篇在2016年撰寫關於股市投資的文章,標題點明「花3年存100萬、買股,退休那天坐收750萬元」,看來投資報酬率很高,未來還能享清福、生活無虞,不過作者憑藉自身專業觀點,揪出時間點、股價等問題漏洞,檢視文章真實性。
image source:Pixabay
最近國小同學透過Line轉傳了一篇股魚在2016年所寫的文章「花3年存100萬、買0050...到退休那一天,可坐收750萬元」[1],標題非常吸睛,立即點了進去。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會太複雜,簡單易懂,通篇是強調ETF投資很簡單,只要有一定的複利,隨著時間的滾動,將可以創造出可觀的獲利。
然而,接下來的描述就有點小問題,且讓我引用作者的文字:「以近10年(2006年-2015年)的0050來觀察大盤報酬率變化(兩者的連動係數約在90%之間),連續持有10年的報酬率會落在73%左右,相當於年複合報酬率5.6%(年平均報酬率7.3%)。」
最後,文章下了一個結論,100萬投入後,退休時有機會可以享有750萬元,這也就是本文標題的由來。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這是一篇充滿希望的文章,但這種文章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限制」,或者是說作者其實講得很清楚,只是一般投資者感受不到。
這篇文章所謂的「近十年」,指的是2006年至2015年之間,如下圖紅色框框的部分,筆者猜測該篇文章的計算方式,除了大約10元的價差,還有大約20元的股息,這樣子的算法並沒有問題,只是隔(2017)年,0050的價格來到了80元之譜,2018年最高來到了88.4元,已經不是過去50、60餘元的價格。
這篇文章的內容並沒有錯,但假設很多朋友看到這篇文章剛好是在2018年的高點,相同的資金可買的0050張數則少了許多,又抱了十年,價格可能不是再增長10、20元,有可能是少了20元,來到了68.4元;好在股息還能持續領,減減加加之間,十年之後有機會剛好打平,或者是比較慘的小賠,無法享受到股魚這篇文章所說的73%報酬率。
對於想要以賺取價差為投資方式,這一種投資方法可能會造成失望的結果,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的背景數據是2006年至2015年,未來台灣可能走空、科技業可能走弱,0050的價格可能變差。不過,對於筆者而言,以股息為主要投資目標,買貴一點沒關係,只要配息可以長久穩定;就像是一頭可以長久生產牛奶的母牛,買進便宜價格五萬元,每年可以生產三千元的牛奶,如果不小心買貴了一點,價格高達八萬元,沒關係,還是可以生產三千元的牛奶,這一點並沒有變,下次投資小心一點,不要買貴就好。
我常常翻閱各種研究論文,喜歡翻一翻有什麼驚世的結論,畢竟別人研究了好些年,30分鐘看完就可以吸收研究者多年的功力;而我們這些研究論文的讀者,只要連上資料庫,就可以快速看到研究成果,這真的是現代人最大的福氣。
當研究論文的結論說A→B,這個答案也不能盡信,更不能視之為必然且通用的結論,簡單來說就是參考參考即可;因為,筆者在修習碩士、博士的過程,看了許許多多的研究與結論,深知這些研究都會設定其研究範圍,自然而然也有其限制,可能所找的資料是1950-1970年間,相同的結果不一定適用於1990-2010年間;也可能研究對象是20-30歲的年輕人,探討使用手機的成癮性,不一定適用於60-70歲的老年人,因為老人可能因為視力的關係而少用手機,自然而然比較沒有成癮性的問題。
此外,不同的時空可能會有不同背景因素的介入,所以B的結果未必是因為A,有可能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C因素,可是外觀上看起來還是A→B,就像是網路上酸酸的笑話…
A、勵志故事:小毛很努力地存了10年的錢,終於有了第一桶金100萬元(A),最後買了一棟1,000萬元的房子(B)。
B、實際情況:小毛很努力地存了10年的錢,終於有了第一桶金100萬元(A),加上老媽贈與給他的900萬元(C),最後買了一棟1,000萬元的房子(B)。
所以,A→B之間似乎有因果關係,但可能只是有關聯性而已,如果晚個10年,老媽做生意失敗破產了,拿不出900萬元資助小毛,小毛可能也沒機會買下相同的千萬豪宅。
剛剛在超商翻了一下CMoney的雜誌,有幾頁在介紹林姓講師的投資方法,提到了20週均線操作法,內容大略是說股價站上週線20MA,進場;跌破,出場。基本上這個方法也沒有問題。但這樣子的方法適用在什麼情況?還有哪些例外情況?我相信林姓講師的課程中應該會舉很多有效的例子,與不適用的例外情況。否則,如果吹噓自己的方法天下無敵,就好像是一個小小的實驗結果,宣稱適用所有的情況,恐怕就虛灌效果過頭了。
此外,對於許多投資理財的方法,我覺得很多技術分析並沒有講得很清楚,股價站上週線20MA,進場,而且是慢慢進場,為什麼?熱度?還是人性因素,還是有其他的理由呢?筆者認為如果說不清楚為什麼,純粹是以經驗值來判斷,恐怕無法知道這個方法的適用的範圍,增加許多停損的機會。
可是為了要賺課程的錢,外面的投資理財課程通常不會講得很清楚,因為人類演化的結果,大腦就小小一顆,不太喜歡燒腦的知識,反正只要讓學生覺得這個方法好像有效,如此操作就可以賺錢,學費就可以到手。講了太多不適用的例外情況,反而讓學員覺得這個方法不靠譜,學費才不想拿出來。
很多人都說開課程的老師真的有那麼神,為什麼還要開課,自己去賺就好。會有這種酸溜溜的說法,都是過去開課程的老師行銷手法過於誇大不實,賣知識並沒有錯,開課程也不是犯罪,賣的知識更不代表賺錢。
想要賺錢,必須具備技術分析、籌碼、價值分析、財務分析等內容,加上長時間心性上的修練,知道大腦在投資操作上的弱點,並進而掌握弱點,不會發生追高殺低、接刀攤平等常見的投資毛病;換言之,知識為基礎,修練為核心,才能投資穩定獲利。
賣知識、開課程賺錢,並無不對;但是請不要把自己的方法講得神乎其技、終極賺錢術,學了就能賺大錢,這些都不是牢靠的做法;一位好的投資老師,必須誠懇地說出自己方法的限制,也許少賺了一點課程費用,但賺得卻是心安理得。
[1] 參考文章連結,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0063607。